开辟大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实践新途径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金卫婷 彭维维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九三讲话”中指出,抗战精神主要表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金卫婷   彭维维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41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九三讲话”中指出,抗战精神主要表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4年抗战形成的抗战精神仍然是激励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弘扬抗战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与基本安全的精神纽带。
        当前高校抗战精神教育存在着内容空泛、方式单一、填鸭式教育等缺陷,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依据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和实践教育的考评机制,开辟抗战精神实践教育新途径。
(一)依据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开辟大学生抗战精神教育实践途径
1.完善大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具体途径
(1)校外实践教育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实际,划分各个年级的活动内容,主要以走访活动和志愿服务为主。走访活动包括考察抗战遗址和看望抗战老兵。实地走访主要是高校在假期组织相关活动,带领大学生群体寻访抗战遗址,既可以让大学生了解详实的抗战历史,学习抗战文化,又可以为之后走访抗战老兵做资料准备。组织学生参与慰问活动,是抗战精神认识教育的具体实践内容。抗战老兵作为抗战历史的见证者、民族解放事业的参与者、抗战精神的传承者,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抗战精神“社会实践”的主要对象,也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新途径之一。走访抗战老兵,将了解到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抗战精神内涵。抗战精神教育志愿服务主要是指加入相关志愿者团队,参加慰问老兵、清明祭扫等活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以自己的行为来接受社会的检验,传承抗战精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自我价值。
(2)校内实践教育
        为了充分达到教育目的,利用校园优势,解决资源紧缺问题,高校可举办相关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开展抗战学术类活动,引导学生组织相关读书会弘扬抗战精神,尤其是组织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同学,让他们以亲身经历来渲染氛围,增强吸引力,同时通过成立公众号正文等行为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开展社团类活动,在校内成立相关团队,仅针对抗战精神,以兴趣为纽带,吸引更多人关注抗战老兵等群体。
2.建立统一的实践教育团队
(1)成立专门实践指导小组,加强实践引导
        社会实践课程与一般的课堂教学相比,体系更加复杂,事务更多,要有效开展抗战精神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专门实践小组的规划指导,在前期为学生介绍实践活动和实践群体的具体内容,在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老师处理紧急情况以及监督管理学生,在后期,需要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刻、全面地理解抗战精神内涵,以及对实践过程做出评价,这些都需要专门实践指导小组和专业的老师才能胜任。设立了专门实践小组,就能更好的根据大学生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组织实践活动。


(2)组织志愿者团队,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让大学生与抗战老兵交谈、接触,加深对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充分挖掘蕴含于抗战老兵中的抗战精神的价值,将抗战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抗战精神内涵的理解,促进大学生抗战精神的内化。走访烈士父母、退役军人、伤残军人,他们是传承抗战精神的社会群体代表,他们敢于奉献,不怕牺牲。在走访过程中,通过聆听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将抗战精神与时代相结合,让大学生意识到,新时代仍然需要抗战精神,仍然有传承并践行抗战精神的英雄,培养大学生崇尚英雄的情怀。用他们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弥补大学生缺乏艰苦环境历练的不足。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与走访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抗战精神的理解,丰富抗战精神教育的内容。
3.建立抗战精神教育实践基地
        新时代加强抗战精神教育,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更要使抗战精神“看得见、摸得着”,参观抗战教育基地是对大学生“看见”抗战精神的实践方式之一。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与抗战教育基地,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战争的残酷,深刻理解抗战精神内涵。但是由于学校精力有限,难以带领每个同学实地寻访红色文化,因此要建立抗战精神教育实践基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经过反复的实践和锻炼,深化大学生对抗战精神的认识,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抗战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抗战精神实践教育效果评价和引导机制
        建立健全实践效果评价和引导机制,对于完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既可以区别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察指导教师的主体素质,也可以通过活动过程和结果信息的反馈,认清实践教育活动的不足之处,促进抗战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的改进,维护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1.采用适当的奖惩手段
        要想达到抗战精神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就要采取适当的奖惩手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抗战精神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端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现阶段对于学生课程的考查大多以文字性报告为主,存在部分同学在实践活动中浑水摸鱼,课后从网上东拼西凑来完成任务,从而偏离了实践教育的目的和方向。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将教育实践与学生的奖学金与学分挂钩,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抗战精神,而不是应付式实践。
2.指导团队加强与志愿者团队的联系,引导学生实践
        大学生抗战精神教育实践活动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要从大学生实践活动中表现来判断。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团队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加强与志愿者团队的联系,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受到的教育程度和学习结果,在实践活动中  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包括品德素质、理想信念等,在实践教学过程引导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的形成,以及思想与行为的积极变化,来达到抗战精神教育的目的。
3.实行多种考核方式
        为了科学的评价实践考核过程,提高实践收获,达到抗战精神实践教育的目的,不能仅凭借书面报告来评价实践过程的优劣。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对于教育实践过程和教育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在实践活动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多方面了解即将慰问的抗战老兵、烈士家属、退役军人等社会实践群体的以往情况,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即每次志愿者活动后,按阶段分组让学生交流自己所拜访慰问的实践群体的当前情况,在期末组织学期实践活动报告会,采取和以往的考试不同的考核方法,一方面组织笔试,考核抗战精神相关理论知识,一方面开展报告会,通过展示PPT和组员讲解,来多方面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充分了解抗战精神内涵,内化抗战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期需要积极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实践途径和教育内容,使大学生不再把抗战精神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而是通过 “触摸历史”对抗战精神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自觉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积极投身到建设全面小康的的洪流中,整座新时代的英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