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02
摘要:随着以底线为主的上旋球打法的盛行,人们对上旋效果的追求越来越高。西方式正手作为一种很自然就能打出强烈上旋球的技术,理应受到新的关注。本文细致分析了西方式正手的优点和缺点,并从其不同于常规正手技术的翻转锁死的手腕、弯曲的手臂、同侧的随挥、开放式站位、紧凑的动力链等角度深入剖析西方式正手的技术特点,从而提出提高西方式正手的建议:1.在合理时间内尽量加大向后引拍的幅度。2.适当降低球拍磅数。3.改变随挥路径。
关键词:西方式正手;西方式正手技术特点;西方式正手的改进提高方法
1、前言
网球运动是一项激烈而优美的运动,它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到如今已经成为技术多样、战术体系复杂的世界第二大运动。网球运动在球拍革命和场地降速的影响下,打法也演化为当今以上旋球为主的底线打法;于此同时,日益科学的训练体系使得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强悍,在球速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对球施加的上旋效果成为新的追求。
西方式正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正手技术,除了职业球员里面有少数使用西方式正手以外,它的受众很少,甚至有一部分人觉得西方式正手技术动作奇怪丑陋,过度翻转的握拍和弯曲度极大的手臂打起来很别扭,无论学校里面的网球课还是社会上网球俱乐部,网球正手的教学一直以半西方式为模板,会打西方式正手的教练很少,教西方式正手的教练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人们对西方式正手的了解非常少,相关的研究也较少。
2、西方式正手的优点
西方式正手的优点显而易见,西方式正手以旋转见长,这种技术打出的球飞行速度虽然比不上平击球,但是飞行弧线较高,能够在球网上方四英尺通过,过网后开始下坠,这样的击球稳定性很高,很少出现挂网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上旋球的旋转越重,下坠的速度越快,因此运动员可以使用全力去击打来球,以提升进攻性。西方式正手对旋转的控制得心应手,它可以打出一个带角度的小弧线来把对手拉出场外,也可以面对对手上网时将球的落点打到对手脚下使对手难以截击。西方式正手非常善于处理高球,通过手腕的调整可以将拍面下压,打出进攻性的球。西方式正手打出去的球落地后会向后上方弹跳,压缩对手的空间迫使对手不得不抢点击打球的上升期或者向后退到远离底线的位置击打球的下降期,这就使得对手的回球质量变低,从而在场上累积优势。
3、西方式正手的缺点
西方式正手的缺点为很难处理低球;对击球点和击球时机的把握比较困难;更对发力的科学性和身体协调性要求很高。在西方式正手的练习过程中,会出现打出去的球飞行弧度过高、打出去的球虽然旋转很大但是前冲的力量不足、由于球的旋转太多导致落点很容易出浅等一系列问题。
4、西方式正手的特点
4.1完全翻转锁死的手腕
西方式正手的特点之一就是手腕的完全翻转滞后,这是不同于其他握拍方式的地方,同时也是其握拍的独到之处。在网球运动中,手腕的相对固定是打出良好击球的前提。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手腕十分灵活,它可以上翘内扣、顺时针翻转、逆时针翻转。在腕关节的活动区间里,要想维持手腕某一角度的固定,需要控制手腕的小肌肉群发力,而如果腕关节处于活动范围的边界,比如手腕完全外翻或者完全内扣时,不需要小肌肉群的主动发力,手腕就会处于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众所周知,当击球的瞬间,拍面应当打开,大致与地面垂直且平行于网带,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球拍的弹性,以及更好地控制击球的方向。西方式正手握拍完美的赋予了手腕的稳定和拍面的良好角度,当采用西方式握拍后,让球拍随重力自然向后落下,直到手腕外翻至掌心朝上这一腕关节固定位置,此时的球拍拍面正好打开,垂直于地面。
4.2弯曲的手臂
西方式正手的特点也包括弯曲幅度较大的手臂。
一方面,弯曲的手臂能够更好的配合手腕的翻转滞后,使得引拍更加自然流畅,几乎完全由球拍的重量完成坠拍,保证了手臂的放松,为后面的发力鞭打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弯曲的手臂可以很好的调节球拍与来球的空间位置,始终让球拍拍头低于来球,为击球时向前上方击打球的后下部做好准备。
4.3同侧的随挥
西方式正手的同侧随挥也是不同于常规正手动作的一个地方。由于西方式正手强调击球的上旋效果,因此从完成坠拍到球拍线床打到球,整个发力的轨迹都是由后向前,由下到上,特别是由下到上这一过程中,弯曲的小臂以肘关节为轴主动发力,带领球拍猛烈刷击球的后下部,而后顺势将球拍收到位于躯干左侧。
4.4开放式站位
大量的开放式站位是西方式正手的另一特点。开放式站位较关闭式站位而言,身体的重心下降更多,两脚的连线呈三角形,使得下肢更加稳定。开放式站位可以后腿主动蹬伸发力,为躯干和上肢的拧转发力提供强大的助力。开放式站位对西方式正手最有帮助的是它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处理低球的问题,西方式正手完全外翻的手腕和弯曲的手臂使得很难把拍头降的很低,而西方式正手的打法是击打球的后下部,这就需要身体向后倾斜进行代偿,开放式站位可以允许运动员将身体的全部重心放到后腿上,通过屈膝和躯干的后仰将拍头降到较低的来球之后,然后通过核心发力的方式进行击球。
4.5紧凑的动力链
西方式正手的动力链较为紧凑,较多的使用爆发式发力,其动力链的顺序为脚—膝—髋—躯干核心—肩—手臂—手腕。西方式正手的动力链的顺序与构成与半西方式、东方市等常规正手大同小异,但是环节里面的躯干核心及其手臂手腕部分与常规正手有明显差异。由于弯曲的手臂离身体较近,在击球时需要躯干核心主动发力;与此同时,大臂向身体内侧夹紧,进而引导手肘向前,然后小臂以手肘为轴带领球拍向前上方刷动,最后手腕向内旋转完成随挥动作。西方式正手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要求运功员有很高的协调性以及肌肉爆发力。
5、如何改进提高西方式正手技术
以上我们分析了西方式正手的技术特点,要想提高西方式正手,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5.1在合理时间内尽量加大向后引拍的幅度
西方式正手的动作结构相对紧凑,如果自身力量不足会出现回球出浅的问题,这时我们要多利用球拍的动能,增大球拍的做功距离,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利用球拍的弹性,进而将球打深,不过要注意的时,引拍的时候要注意击球节奏,不能因为引拍幅度增大而影响击球时机,因此引拍时要学会运用转体和非持拍手的协助。
5.2适当降低球拍磅数
一般来说,球拍磅数越高,弹性越低,控球能力越强;球拍磅数越低,弹性越高,控球能力相应下降。西方式正手相当一部分的力量会用于给球施加上旋效果,如果你的自身力量不足以分给球向前飞行到底线深区的分力,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将平时常用的磅数适当减掉1~2磅,可能会对你将球打深一些帮助。
5.3改变随挥路径
西方式正手虽然强调通过对球的雨刷动作和同侧随挥来增加旋转,但是雨刷动作的路径不是完全向正上方,而是向前上方的随挥路径。倘若你发现你的球过网高度过高而欠缺向前飞行的距离,那么你可以找别人或者通过录像看一下自己的随挥路径,标准的西方式正手的随挥路径一般为斜向上40°到65°之间。
6、参考文献
[1]王慧芳. 对ATP网球成都公开赛男子运动员正手上旋球技术运动学分析[D].成都体育学院,2014.
[2]田苗. 网球拍的演变对网球击球效果和正手技术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
[3]陈石. 网球正手击球动作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0.
[4]李航. 网球正手平击球与上旋球技术动作结构差异性及影响的运动学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2.
[5]陈高敏,许斌,郑海. 网球运动中“东方式”和“西方式”握拍的技术特点及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3,3(3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