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教育改进措施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 陈洁
[导读] 生命是弥足珍贵的,当前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初中生命教育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之处。
        陈洁
        温州市瓯海区瞿溪华侨中学
        摘要:生命是弥足珍贵的,当前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初中生命教育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当前生命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命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命教育;改进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由于初中学生心理、人格尚未成熟,难以正确认知到生命的价值,因此悲剧时有发生。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生命教育普及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生命教育,以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
        (一)生命教育理念认知现状
        当前,在偏远贫困等地区,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生命教育课程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其次,在师生关系方面。尽管在素质教育下,师生平等理念已开始普及,但是现阶段,部分初中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情况下还是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容易忽视学生的需求。而教师的有失偏颇的观念及行为,会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严师出高徒”的教学理念尽管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现阶段,却会损害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生命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在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本身便缺乏对于生命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学训练,导致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生命教育知识的体系并不完善。这就导致其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很多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没能被教师充分的挖掘和有效的利用,错失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时机。
        (三)生命教育教学形式现状
        目前,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上,部分教师还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师生间自由交流较少。进而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在生命教育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应体现生命化的教育理念。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对待生命教育也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背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树立起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认知有待加强
        生命教育的实施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形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为了追求考试高分而大都忽视生命教育的体验性、实践性,从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效率低下。归根结底是由目前我国教育评价方式单一造成的,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一味地追求高分数,导致教育活动的目的、标志或本质——培养人得不到落实。
        (二)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生命教育由于其体验性极强,仅凭知识的灌输难以达到良好效果。而将社会资源用于教学有利于获得真实体验,进而产生最佳教学效果。然而,目前学校并未完全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反而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树起了一道围墙,既保障了学生的安全,但也隔绝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生命教育由于远离生活,学生得不到实践的机会,即使掌握充足的知识点,而在死亡来临时却难以进行运用。


        (三)生命教育教学形式不够丰富
        不同的教师擅长的教学形式不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惯性使用一种或几种教学形式,十年如一日。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导致学生清楚地了解老师的套路,没有新鲜感,造成生命教育效果不佳。另外,家庭、学校、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较低。而我国人口众多,学校大多是大班额授课制,致使学校、家长、社会各方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问题,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生命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生命教育理念认知
        首先,生命教育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比如亲自培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体验生命的美好;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比如让学生观看死亡类的教育短片,讲述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死亡来临时的恐惧,达到敬畏生命的目的;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高科技展览馆向学生渗透高科技,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
        其次,虽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只有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明确的生命教育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在八年级上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可以体现生命教育。
        (二)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首先,要提高教师生命教育意识及教学水平。教育是学生间接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帮助学生提高生命意识。其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应利用身边的资源主动获取关于生命教育的有效学习资源,积极创造条件获取知识。最后,要优化教学环境,要加大投资力度,让教师有经费组织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三)丰富生命教育教学方式
        首先,生命教育由于具有高度的体验性,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仅通过书本知识的讲授,因缺乏体验性,而难以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如果教师只是不断地重复说“生命宝贵的,我们要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爱护生命”之类的口号,是无法达到教育效果的。对此,应取多元化的生命教育方式,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体验,使他们在亲身体会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其次,教师应采取启发式、议论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或游戏等方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展开讨论,通过将知识代入到实际情境中,寓教于乐,进而增加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对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的作用越发突出。健康成熟的生命理念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思想品德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正确认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命的态度。作为一线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意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并为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敏.敬畏生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吉林教育,2020(10):13-14.
[2]卢旭明.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9(10):230.
[3]李彬,涂小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81.
[4]郭怀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新课程(中),2019(05):264.
[5]李晓芳. 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