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第20期   作者: 马翔1;张琪2;王姣姣2
[导读] 健康的身体是人生中一大财富,如果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就业竞争急剧增长的压力,人们的身心在生活压力下不断经受着考验。
        马翔1;张琪2;王姣姣2
        (1首都体育学院;2史家胡同小学 ; 北京 100191)
1、前言
        健康的身体是人生中一大财富,如果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就业竞争急剧增长的压力,人们的身心在生活压力下不断经受着考验。而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其实默默的承受着来自学业、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多方面压力,从而出现了心理问题造成的不幸事故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现在已经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弱势群体,学生患有焦虑、抑郁、人格障碍、人际关系不良、精神病等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恶性事件时时都有发生,每年学生因考试失败、失恋、生活受挫、人际关系等问题引起心理疾病的人数达十万人之多。这都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已经成为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社会的发展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本文希望通过武术课程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释放及排解压力。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是我们将采用该方法对论文研究课题中的武术课程和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梳理。
2.2访谈法
        主要访谈对象武术课老师及上过武术课程的普通大学生。3.高校武术课程现状分析
3.1 武术课程在大学发展现状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类,武术课有着发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体质,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通过上时间练习可以使学生身体强壮,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作用。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意识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武术课程在高校中开展的较早,开展形式主要以大学生体育公选课、体育社团和协会、校内比赛、学校间交流赛、表演为主。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是这种文化冲击最直观的感受者,中国的传统武术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校园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目前武术课程在高校中的开展形式主要为武术普修课和选修课,授课内容多数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初级三路长拳,部分学校还开展太极剑、初级剑、功夫扇和功夫拳操课程。武术课程一般为每周两个学时, 课程教学以武术套路为主,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武术套路动作的练习之外,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4.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4.1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访谈得知当代大学生主要问题出现在:追求女生遭到拒绝后情绪不稳定; 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无法正常的人际 交往;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和抑郁等;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 都不能正常的完成学业。如此之外还会出现许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 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 良等。


4.2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大学生一般年龄在 17 岁至 26 岁之间,由于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情绪把控不熟稳定,就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时,心理出现了冲突和矛盾才发生,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释放和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问题,对接下来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往往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可怕后果。
4.3 高校武术教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现阶段,武术不再作为一项单一的竞技项目,随之慢慢地推广传统文化,它从社会环境出发,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出发,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适合高校武术教学的课程。与心理学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帮助高校武术教学摆脱现在的困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武术的传承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是前辈们经过不断地摸索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自然规律探索出来的运动形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武术的形式和内容千变万化,运动形式更加具有综合性,所有武术形式的共同属性就是将武术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演练。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过程规律的科学,它能帮助武术练习者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内在的规律和特点,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策略帮助学生找到对武术的热情,提高高校武术教学的质量。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武术课程学习对高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作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自信心不足、抑郁者和恐惧症等。大量研究证明,心理治疗通过与体育锻炼对于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有更好的效果。同时,武术课程有助于增强和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对于大学生培养团结意识、勇于进取、自信心和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5.2武术课程能做到心理状态的调解
        武术课上教师会做好关于武术精髓的讲解,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索武术的精妙。其次,教师会利用一些心理技巧,如暗示,引导学生放松心情, 暂时放下外界的干扰,以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此外,武术课时,教师格外重视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武术的价值。将心理学运用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做到动作和心理活动保持一致, 培养学生自身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用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
5.3武术课程能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心理技能心理技能一般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和变化的控制能力,心理技能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生活。在个体的思维和行动过程中,心理素质总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看,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推动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武术的要义。古人曾说:“心力不坚,无劲健。”可见心理状态和武术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会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了解学生状态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必要的心理技能的训练,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心理技能学习的必要性。
6.结论和建议
6.1结论
        武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武术技能与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开展,在增强大学生自信心方面效果明显。高校尤其是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氛围,加强武术文化教育与宣传,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人际交流能力,增强自信,塑造良好的人格,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6.2建议
6.2.1在学生课余时间,应多多开展武术套路比赛等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6.2.2武术已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大力推广武术课程的普及与提高。
6.2.3在必要的条件下,武术套路可与其他健身心手段和方法搭配,从而解决某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武术套路学习对民办高校学生自信的培养研究,张杨 赵龙龙 上海建桥学院,上海 201306
【2】“健康中国”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价值研究,刘长姣,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于沛弘,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