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镇存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南径镇四睦小学 广东 揭阳 515354)
摘要:在中小教学过程中,语文科目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偏好等方面。这使教师需要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学科的德育功能,对教师整体教学素养的能力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对把握教材、熟知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精准发现德育在教材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引导;教材
引言: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极具思想内涵。在2011年版本的新课标小学语文的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强调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且健康的人格个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语文学科的特点无一不兼备着新课标标准的要求,无论是从精美的课文上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词海;还是从古诗词韵中体会作者情怀,陶冶学生情操,因此对于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有着很大的挑战。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挖掘教材课本不够深入
一直以为新课标的教育改革就致力于将德育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并增添更多的德育因素。可是针对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还没有发现明显的预期成效。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制约着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学生的成绩往往代表着教师的教学质量,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语文知识上的教学,挖掘教材的深度不够,无法有方法、有效率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德育教育模式固化
教育改革不仅仅对学生造成了一些困扰,因为要适应新形势,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同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往往还有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转换教育理念,无法精准的结合适当的教学方式,固化、单一的模式让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学习时存在疑虑,难以理解,缺乏积极性,这使得整个德育教育难以按照预期的目标铺展开。
3.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够突出,学生不懂得实践结合
德育因素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已被不断的注入到了教材当中,而让学生逐步的形成与人为善,爱祖国、爱科学、爱父母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小学语文教学正是其主要的表现载体,但是由于突兀的加入德育教育,并没有在学生认知到德育教育上起的关键性作用,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实践活动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德育教育还并没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表现。
二、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
1.通过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语文课本中都是精选的表现优秀人文精神的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简短故事,展现传统的民族精神,赞扬先人的英勇事迹,还带领着学生遨游祖国的美好河川,有的也阐述着生命的真谛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而在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不免出现令学生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先人的观念以及令人动容的事件。这都是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利用到的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优质资源。
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中,通过开篇的疑问直指内容核心,寻找雷锋,寻找雷锋精神,让学生在整个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精神内涵:“有献爱心的地方,就是雷锋精神的所在之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通过一步步的发问,雷锋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为什么值得被纪念,让学生一步步认识并了解到雷锋精神。在生僻字的学习中,感受这些重难点词汇在课文中的含义,从而体会到雷锋在为人民奉献时的不易。也让学生感受到,雷锋在帮助他人时的快乐,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付出所带来的幸福的微笑是让人满足的。建立起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2.以宏观精神感染学生德育情怀
德育教育,一定要通过特定的载体教导学生,教材内容就可以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全面的分析教材,注重教材文字和教材的思想精神的关联,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还要根据教材课文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技巧,结合学生本身的实际状况,以学生可以接受、理解的方式调适德育素养的教育,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结合着德育教育。比如《开国大典》这类型的课文中,教材内容是以弘扬文化、讴歌革命精神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爱国的情怀,有为祖国奉献的责任感。诸如此类的文章,就是以表现祖国壮丽风景、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等。
三、巧用方法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文体类别妙用法
语文教材中涉及范围广泛,文体也不拘一格,丰富多样,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觉得过于乏味枯燥,大大的促进了教师营造有力有力的教学氛围。比如散文类,教师可以通过朗诵的形式,展现其优美;诗歌类,教师可以配上适应的音乐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怀;而较过无味的说明文,教师可以用学生喜爱的动漫图片,配合趣味的话语,推动学生的主动性;重难点的说理性课文,教师应该带入日常生活的事情,用通俗的语言讲述身边的哲理。
如在学习《繁星》短诗歌类型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举办学生之间的朗诵大赛,让学生已朗诵的形式感受祖国大地的秀美,体会作者不同时期对于繁星喜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对大自然、故乡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对于祖国的羁绊,保持着一片赤子之心,努力维持着一方净土。
3.多媒体技术结合法
媒体信息、数据化的接触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多媒体进行把控,多使用多媒体配合完成课堂授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接受和理解课堂内容。比如《葡萄沟》一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以投影的形式代替黑板的使用。直接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整个葡萄干的制作、运作过程,动画、视频是最让学生能够吸收新东西的方式之一,用这种方式加速了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理解,从而感受到葡萄沟的迷人之处。而且播放视频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用美丽的图片深深的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认知到祖国大地的魅力。
四、结合生活让学生知行合一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紧密的联系到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包括思想状况,以及产生这种状况的诱因是个人、家庭还是社会因素所产生的,然后以相适应的活动,调解并正确的引导学生。例如:在教学《妈妈睡了》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课文内容,为学生布置课下实践活动作业,以学生们各自父母为目标对象,实施一天的观察记录,并留意母亲的睡眼映照课本题目,写一篇观察报告,让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当切合实际后,再重温课文教材时,就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细腻情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知行合一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让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改观学生原有观念,塑造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的行为。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应该配合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师达成共识,言传身教。当然,从大环境上,社会风气也对于学生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得学生正确的树立道德素养,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中去实践 ,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五、结语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而且语文课也能供给德育实施的一个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语文学科的优势,深析教材课本中有关德育素养的因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乐于接受德育的授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做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可以主动的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感悟。
参考文献:
[1]袁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探析[J].渤海大学.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