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球
(高州市新垌镇长流小学 广东 茂名 525245)
摘要:小学语文低段教学是基础,教师需要抓住这一启蒙时期的教学重难点要求,合理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及元素,帮助学生内化为个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三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文化;教学策略
一、引言
目前,有的小学生出现了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长辈的问题,在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时没有遵守公共秩序,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难以在小学生身上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主动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回归小学课堂,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让学生在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主动完成个人的学业,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本文以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分析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小学语文低段中的相关教学策略,促进文化教学工作的顺利改革及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低段文化教学现状
(一)忽略学生的感恩意识的教育
感恩意识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小学语文低段文化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感恩意识的融入。但是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感恩意识的重要性,最终导致青少年出现了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还没有意识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缺乏感恩意识,有的学生直接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意愿,过于自私和偏激。
(二)忽略学生规则意识的引导
小学低段学生的行为举止存在许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规范。有的教师对这一阶段教育教学要求的重难点把握能力比较有限,忽略了规则意识的引导及教育。有的学生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个人的言行举止出现严重的失范问题,缺乏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偏差行为,难以真正做到按时守约,诚实守信。有的学生经常说谎话,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骗他人,损害他人的利益。
(三)忽略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低段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科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科教学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融合。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往往认为低段教育中的教育要求较低,学生只需要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较小。因此,没有留出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最终导致小学低段语文文化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容乐观。
三、小学语文低段文化教学策略
(一)把感恩意识融入教学
一直以来,我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三观,丰富小学低段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以感恩教育为中心,充分彰显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门也曾明确强调,感恩教育对小学低段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的青少年直接无视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出现了践踏和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
首先,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感恩意识是我的传统美德中的核心,我国有许多与孝道相关的历史典故,“孝敬父母”,“关爱老人”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衡量标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低段文化教学的相关要求,抓住日常教学的重要契机,积极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关注对感恩父母、家庭伦常关系以及孝敬长辈思想的融入以及引导。比如在讲解2016年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中的“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时,教师可以以“我爱我的家”为主体,教师可以在黑板中画出家庭树,让学生进行主动分析,采取形象直观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家人融创关系的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直接在课堂中讲述“黄香温被”、“卧冰求鲤”等孝道故事创设,设置与之对应的情境,加深学生对孝道和心情的认知及理解。让学生意识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呵护,进而主动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在讲解《百家姓》等知识时,教师在还可以融入亲情意识和家庭伦常教育,将孝敬长辈和尊重长辈等美德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恩意识和亲情观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其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感恩社会意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意识的前提上,让学生意识到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如果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不会有如此美好的生活和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调整文化教学策略,让学生懂得回报社会与他人,提高个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最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仁爱奉献的精神生活。在生活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主动与周围人打交道和接触。有的学生交往能力较为有限,无法交到知心朋友。这一问题主要在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界缺乏关注度,没有给予他人相应的帮助和关爱。对此,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仁爱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关爱他人。比如在讲解人教版(2016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时,教师可以将“友爱相处”,“团结互助”等优良道德品质融入课堂,通过跨学科整合来加深学生的认识,顺利实现前期的教学目标。
(二)把规则教育融入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公共场合追逐嬉闹、撒泼哭闹、乱扔垃圾,不顾别人的感受,这些行为代表着学生缺乏规则意识。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低段文化教学时,语文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学生规则意识相关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师需要就地取材,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及引导。其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语文教材与比较相似,内容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则可以适当选择其中的优质教材,丰富文化教学内容。首先,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这一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在公共场合中爱护公共设施,主动遵守社会秩序。教师可以引入古代人守规则的典故,比如“诸葛亮挥泪斩马稷”,“曹操割发代首”,通过简单典故的分析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另外,历史故事讲授的说服力比较强,很多学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调整个人的行为。
其次,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意识也是我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基石。目前,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越来越淡薄,小学生也存在不守信用的现象及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对此,教师需要以语文课堂为依托,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洗礼个人的心灵。
(三)把爱国主义融入教学
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责任和品德,爱国非常关键,爱国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小学语文低段文化教学策略时,教师需要关注爱国主义的合理融入和渗透。教师需要积极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全面展示我国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引入各种历史典故,比如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青、八女投江及狼牙山五壮士,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相贯通,引导学生学习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树立远大地理想,主动地为个人、为祖国而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小学语文低段文化教学的重要要求,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低段文化教学中,中华美德的融入非常关键,语文教师需要深入剖析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要求,利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丰富多元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适时融入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思路,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传统美德的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吕菲菲. 细细品读 感受中华语言之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文存阅刊, 2018.
[2]潘雅婷. 寻找汉字的文化之根——浅谈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研究[J]. 小学教学研究, 2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