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梅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实验幼儿园 山东德州 253400
摘要:幼儿年龄较小,比较贪玩,运用游戏活动,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当前教师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幼儿变成游戏的主人,并且发挥出游戏教育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分析了自主游戏情境下幼儿教师互动行为的有效性 。
关键词:自主游戏情境下;幼儿教师互动行为;有效性
自主游戏就是幼儿基于前期有关经验,受情感或者是认知需求影响,产生了游戏的愿望以及目标,自主的对游戏的材料、内容以及伙伴进行选择,沉浸在游戏中,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满足。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将游戏还给幼儿,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游戏中教师和幼儿关系的处理存在困惑。以往教师在和幼儿的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对教育的方向以及效果进行控制,而自主游戏就打破了这种模式,让很多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办,显然自主游戏营造了特殊的教师和幼儿互动的环境,传统的互动行为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把握好参与互动的时机,提升活动的效果。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有效互动行为,就是教师基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基础上,客观对游戏中会影响到幼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顺应幼儿游戏发展的需要,把握好互动时机,支持幼儿游戏,同时促进幼儿的发展的行为。
1、教师在游戏中是幼儿的伙伴
是不是可以能够变成幼儿的好玩伴,是自主游戏情境下教师互动行为有效性的直接表现,这一般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尊重和研究幼儿的自主游戏行为。有研究显示,对教师和幼儿互动效果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观念,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要观察他们的行为,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初步分析其心理,尝试对其游戏过程进行预测[1]。其次,教师要努力变成幼儿的好玩伴。教师除了要关注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还需要思考游戏的不同玩法以及教育意义,做好随时被邀请参与游戏的准备。教师参与游戏时,要体现出参与的积极性,还应该带着有启发性的新玩法,基于教师和幼儿的互动,促进游戏的发展,提升游戏的教育意义。
2、教师在游戏中要激励幼儿和拓展游戏
大教育观不限制在具体领域经验,教师要立足于长远的角度看待游戏对于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大教育馆,欣赏和鼓励幼儿自主游戏。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除了要关注他们的知识获得、操作技能和经验积累之外,还要注重游戏和生活之间的关联,重视幼儿在游戏中的其他方面表现,比如,创造性、情绪、主动性、合作、思维、想象力等;其次,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大教育观,创设有效的支持性环境。教师应该先了解和掌握幼儿游戏的需求,之后积极的给他们的创设游戏情境,准备好材料,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保障。比如,某大班幼儿最近在谈论陀螺,都想拿到幼儿园中一起玩,教师在了解到他们的游戏需求和兴趣来源之后,就可以准备好有关的道具,在班级中布置一个赛场,满足幼儿的需求。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一些幼儿就会提出要设置排名榜,教师要把握好时机,让他们思考用什么作为排名的依据,这时幼儿之间会有争议,有的学生提出要看谁的陀螺转的时间最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看谁的陀螺转的漂亮;还有的学生提出看谁的陀螺转的最快,且幼儿们决定每天比一样,通过几天的比赛后,他们就发现了问题,有很多幼儿并不知道当天要比什么和相应的规则,无法提前做好准备,有的幼儿会找教师帮助他们发布第二天的比赛结果,教师则要引导幼儿:“从排名榜中能够看到结果,要想让大家都知道比赛规则,是不是也能够用这种方式?”,孩子们会讨论做一个提示牌放到比赛场地中,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比赛的规则,幼儿们在玩的过程中也会对规则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个活动让班级内的幼儿玩的很开心,还吸引了其他班级的幼儿来观看,教师在走廊中设置陀螺挑战区,还以此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亲子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其他教师分享经验,促进幼儿自主游戏开展效果的提升。可以看到,要提升幼儿自主游戏的效果,教师就要先加强和幼儿的互动,了解他们的游戏需求,立足于主题游戏基础上,在观察和评估游戏中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要注意介入游戏的方式,比如,教师给幼儿提供新插塑玩具,有的幼儿只插一种就坐在哪里,这时教师可以用这些材料插出小汽车、发夹等物品,给幼儿提供新的思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这种指导方式就是平行式介入方法。教师还可以采取交叉式介入法。教师可以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到幼儿游戏中,基于和幼儿、角色间的互动,指导幼儿的游戏,在游戏顺利开展时,教师就可以退出,不可以待太长时间。
3、教师是提升游戏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能手
幼儿的年龄较小,要想有效的开展幼儿自主游戏,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游戏素养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要会玩且喜欢玩幼儿的所有游戏。要想当幼儿的好玩伴,教师就要学会常见的游戏技巧,不断的积累经验,在游戏中感受幼儿参与游戏的愉悦。教师只有具备游戏精神,才能更好的开展游戏,通过这种方式走进幼儿的内心,为和幼儿的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学会幼儿游戏心理分析方法,能够对游戏中包含的教育意义进行有效的挖掘[2]。游戏心理分析就是幼儿游戏中出现问题的心理以及积极情感的满足度,对于生成问题的分析存在较大的难度,其会影响到教师之后互动行为的教育效果。生成问题心理机制图示是“S-Q-R”,分别代表:引发幼儿生成问题的诱因和刺激;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幼儿的反应。按照“同化与顺应”理论内容,幼儿在游戏中不能应用已经具备的经验对新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时,他们就会形成新的经验来适应新的刺激。在自主幼儿情境下,幼儿生成问题的环节,是幼儿发展的机会,同样是教师开展教育的时机,教师除了要掌握幼儿生成问题的心理机制,还需要掌握他们的游戏兴趣、经验、积累方式,注重把握好“Q”这个变量,这样才可以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的游戏开展提供保障,让他们在自主游戏中提出、探索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的有效互动,除了要满足幼儿的需要,还要推动幼儿的发展,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积极影响。
4、教师要做好引导
学生在自主游戏情境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比如,幼儿都想要新的玩具或者时一样的玩具,但是数量不够,有的幼儿就不懂的谦让,直接将玩具抢走,这就让被抢走玩具的幼儿感到委屈,甚至是哭闹,有的玩具也被损坏了,导致活动无法继续开展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介入和引导,让幼儿懂得谦卑,相互之间协商,同时引导他们找到其他方法寻找替代玩具的游戏,增加幼儿间的互动和协作。当幼儿因为困难受挫时,教师就要和其进行情感交流,增加和幼儿的互动,让他们永远都有一个动力“我能行”,当他们体验到成功后,教师就要及时的表扬他们。情感互动能够培养幼儿的自爱、自尊、不惧困难的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幼儿教育中强调自主游戏,在这种微观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的表现自己,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给幼儿自信主导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提供了基础。可以看到,自主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积极的创造条件支持幼儿游戏,让他们在过程中得到发展。挖掘以及发挥出自主游戏的教育作用,就是教师参与互动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具备明确的角色认知,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互动,提升自主游戏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丽,魏玉华,张长英.幼儿园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高质师幼互动特征的内隐观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7(10):38-48.
[2]许倩倩.师幼互动中教师幼气情绪表达原因探析[J].学教育研究,2018(01):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