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第20期   作者:丁艳
[导读] 区域活动时幼儿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区域活动,能够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和发现
        丁艳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幼儿园223001
        【摘要】区域活动时幼儿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区域活动,能够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和发现。也正是因为如此,区域材料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投放,要引起学生的活动激情,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致,满足学生的活动要求。因此,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是很有科学的。本文就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够突出幼儿园教育的特色。通过合理设计区域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和娱乐过程中,思维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根据国家要求,为更好的落实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并对区域活动材料进行科学投放和严格管理,实现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高效性,为幼儿阶段的学生提高安全可靠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1.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1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缺少目的性
        一般情况下,幼儿园资金都比较充足,所以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也相对比较富足,这也满足幼儿学生对区域材料的要求。但是,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幼儿园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成长学习要求,对区域材料做到有针对性的投放。有些幼儿园,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没有目的,以数量多为基准,而没有考虑到材料的实际用途[1]。有些材料采购过来,根本没有实际用途,或者过度采购,没有发挥作用。有些是一些功能相同的材料,不能体现出教育价值。不能满足幼儿的阶段性发展要求。
1.2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流于形式
        有些幼儿园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存在形式化现象。即满足了相关规定,对数量上做到富足,但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能发挥实际教育作用。虽然各种样式的材料都有涉及,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当其真正投入到使用的时候,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实际的帮助,只能满足于娱乐效果。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很对能对那些低水准的材料失去的兴趣,使得那些材料成为了校园的摆设。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2]。
1.3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难易程度不当
        幼儿园在投放区域材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对幼儿园区域材料的难易程度没有把握好。有些学校为了省空间,将所有的材料放在一个地方,没有正确的按照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进行区分对待,也没有考虑到科学划分。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利,有可能还会使得学生的因为太难而放弃,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需要对区域材料进行有效区分,并合理分类。使区域材料的教育意义最大化。
2.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
2.1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投放
        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性,发挥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帮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所以,幼儿园区域材料在投放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以此提高学生与教育材料的互动,构建高效课堂教育[3]。
        例如,在投放材料的之前,学校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在对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有所了解之后,再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年龄,进行合理投放。

如,经过调查发现,小班幼儿园比较喜欢“家”的环境,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在小班活动区域增设衣服、椅子、床等道具,以满足学生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安全感,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游戏兴趣和互动能力。而经过调查发现,大班的学生更喜欢动手和实践操作,为了满足大班学生的要求,可以在大班活动区域设置小型建筑模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搭建自己喜欢的物体,从而提高大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欲望[4]。
2.2依据教育价值投放区域材料
        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最终目的和作用就是为了教育学生。因此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要注意筛选,将具备不同教育功能的材料投放到特定的地点,实现“娱乐”与“教育”的统一。幼儿园阶段的学生一本注意力不集中,且对一件事情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见到什么就喜欢什么,但是过后又喜欢乱丢乱扔。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需要保证材料的教育功能,要使幼儿在活动的时候获得教育知识。如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提高,或者能够起到对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教育作用[5]。
        例如,在实行“搭积木”游戏的时候,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热情消失,对积木材料乱扔乱放,不管不问,不去整理。或者在还没有进行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就转向了另一些其它的材料中去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在积木材料区域的进口处,张贴相关使用说明,并要求学生对自己使用过的材料进行整理、放好。让学生通过使用说明进行活动,并且对照做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此鼓励学生遵循游戏规则,加强学生规则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又比如,教师可以在美工区域,投放一些彩色水笔、颜料和橡皮檫等,也制定出相关规则,让学生进行合理活动。
2.3组合材料的教功能,进行合理投放
        为了提高幼儿区域材料的利用率,教师可以通过对区域材料的组合,实现更多的教育教育功能,并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通过区域材料的组合,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活动,发挥区域材料的多种功能。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一材料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进行回收,或者采用其他材料进行代替。这种做法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取的,正如我们吃饭不宜挑食一样,每种材料都有它特定的功能。如果教师一发现学生对某一材料不感兴趣,就对其进行回收,这样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剥夺了学生发展兴趣的机会。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材料的组合作用,来合理投放材料,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在无意中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幼儿园来说,提高了区域材料的有效利用率。
        比如,幼儿园在投放小班区域材料的时候,需要着重注意小班学生对材料关联性探索的特点,将小班互动区域分层几个组合模块。在同一个模块内,同时投放厨房的用具模型,有小型灶台、铲子、碗和盘子等。在冰箱里面放置相应的蔬菜和水果,并通过相应的图片和说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如,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做饭”的流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进行做饭活动。从找材料开始,再到将材料展示在灶台上。已经明确各种材料的用途,优化各种模具的组合功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同时让学生明白各种物质之间的关联性。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认知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时,学校和教师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实行相关教育。要着重关注学生的特定和兴趣,通过区域活动,及时调整相关材料的投放。提高各种材料的使用效率和教育功能。让学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爱玲.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67.
[2]赵冬梅.试论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有效投放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20(09):47-48.
[3]郭雨杉.幼本视角下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材料投放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178.
[4]何维华.浅谈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J].才智,2020(04):39.
[5]王盈盈. 基于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策略分析[J]. 读书文摘(中), 2019, 000(005):P.285-2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