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琦 李俊清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4
莆田学院 福建省莆田市 351100
【摘要】父母是幼儿入世后的第一位老师,因为幼儿的生活范畴较小,幼儿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托性。因而,父母在教养幼儿时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人格发展水平和道德素质,以及身心健康,同时也还影响着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在影响人格养成的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情的工厂”,而在家庭中扮演绝对重要角色的则是父母。因此可以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得当,与幼儿良好人格的养成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还对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行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社会化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幼儿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相互合作来促进其发展。就社会性发展而言,这一阶段的社会化行为将为整个社会化奠定基础。幼儿如何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关爱、分享、尊重,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着实重要,但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以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第一场所,而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者指出,感知觉和模仿则是幼儿用来认识外部环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模仿学习,幼儿直接从与父母的沟通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应对方式。因此,儿童很容易受到外界生活环境的影响。父母在抚养和教育方面对幼儿的教育和指导,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内化社会价值规范、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产生不容小觑的力量。[1]
郑杭生在其“社会学导论”中曾指出过,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对幼儿社会化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一般来说,儿童的依赖生命周期是在家庭环境中完成的。 由于幼儿在心理和生活上对父母极为依赖,父母很容易成为幼儿心目中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而父母接着利用这种权威形象对子女所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是子女根本所无力抗拒的。 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交流,使得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观念和心理具有强大的塑造力量和渗透作用。[2]据此可以得出,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对于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以及制止反社会化行为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同伴交往行为的重要性
儿童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与其他幼儿交往的频率、与其他幼儿一起的时间和与其他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等方面都明显增加,同伴交往逐渐成为其人际交往关系之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同伴交往行为在其社会交往系统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与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不同,同伴交往具有平等性这一显著特点,并且交往群体可由自己抉择来自主建构而成。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儿童交流经验、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而且还有助于儿童积累知识、发展语言和思维技能以及人际交往技能等。
更为有力的证据是,认知学派、人格理论和社会理论认为同伴交往行为对幼儿当前心理发展和未来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能够满足幼儿的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正符合了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相对应的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只有这些低层次的缺失性需要得以满足,才能进一步引导高层次的成长性需要的实现,如自我实现的需要。[3]同时,根据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父母对幼儿的社会化有很大影响。[4]可以看出,亲子互动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同伴交往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他经过了一系列大型研讨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两个主要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向幼儿所提出的要求;第二个维度是对孩子的责任。这两个维度的结合产生了四种父母教养方式:一是允许而接受的,称之为民主型;二是拒绝而限制的,称之为专制型;三是接受而限制的,称之为溺爱型;四是允许而拒绝的,称之为放任型。且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和麦考比则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分别是: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和忽视型。[5]
笔者现将这四种类型相应特点总结如下:
权威型的父母以合理而又温和的态度对待幼儿,他们总是站在指导和帮助的立场上,制定合理的标准,并将道理解释清楚。在尊重幼儿的自主和爱好的同时,又充分坚持自己的合理要求;既要适度控制幼儿,又要积极鼓励幼儿的爱好和生活自主性。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并能理解幼儿,着力于积极发展幼儿的爱好和兴趣。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自由和空间,父母则只是扮演着对幼儿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帮衬者的角色。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不仅能尊重父母,还能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父母和幼儿能和睦相处,使得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就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地宣泄情绪,有较强的自信心,也乐于与同伴进行交往,在同伴交往中能善于自我表达和倾诉,自制力较强,也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专断型的父母总是为幼儿立下很多规矩,企图严格控制幼儿,绝不能允许幼儿对于不符合规矩的事情做出决定。父母对幼儿常常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反应,且采用惩罚手段以及强制策略来促使幼儿遵守规定。这些父母常常希望幼儿按照自己为其计划的路线成长,总是对幼儿行为施加很多的限制,使得幼儿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发展。大多数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都缺乏主动性,胆小且畏头畏尾,怯懦且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擅交往,极易发脾气且有抑郁的可能,易被干扰,没有目标。随着幼儿身心发展,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亦或是敌对的心理。在同伴交往中,一旦这类幼儿受到不利刺激,他们很可能会做出粗鲁的举动,甚至是产生攻击性行为。
溺爱型的父母最明显的特征是幼儿被置于家庭的中心位置,成为家庭的核心人物和主宰者。[6]最大的特征是娇宠和包办,同时还有过度保护和纵容。这类父母往往对幼儿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不加以控制,由于很少对幼儿提出要求,且对幼儿某些违反要求的行为仍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使得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表现得极不成熟和极差的自我控制能力。且由于缺乏独立的生活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也会明显滞后,行为方式也常会与年龄特征不一致。这些幼儿很可能会对集体生活感到恐惧,会对幼儿园有抵触情绪。甚至还有些会表现得过于活跃甚至有些怪异,以吸引别人的注意。这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很可能由于过度自信而不能妥善处理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长此以往,幼儿有可能会易冲动甚至是具有攻击性,且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产生不良行为,会成为其在同伴交往中的不利因素。
忽视型的父母既不关心幼儿也不要求幼儿,很少及时回应幼儿的需要,更不用说情感上的支持了。采取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很少和幼儿进行沟通,缺乏管教,听之任之。幼儿的行为很难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自信心和热情就会逐渐减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的发展。
而在这一年龄发展阶段,恰逢幼儿这时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认知水平有限,自我评价主要依靠成年人,父母的忽视和漠不关心会使得幼儿身心发展变差、认知水平低、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这样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由于错误行为极少得到惩罚,且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常被忽视或接受,自控能力较差,冲动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很难顺从,且极少为他人着想,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匮乏。所以这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也往往不受欢迎。
查阅相关资料,早已有对于儿童社会化发展情况在亲子关系中的分析[7]。
首先提到的是母亲与学前儿童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0-3岁时幼儿可以得到来自母亲的外观和行为反应,在和母亲共处的过程中获得很多的社会行为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的相关知识,这些都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的习得,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情绪情感认知能力的发展。3-6岁时母亲的教育方式、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基础等都会影响到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关系乃至幼儿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由于母亲本身母性的温柔天性,在与幼儿交往时会潜移默化的使幼儿学会善良、包容、善解人意等品质,这些都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乃至未来与他人相处时非常宝贵的。
同时,父亲对学龄前儿童社会化发展也有影响:3岁以后,父亲与年幼的孩子之间的关系逐渐亲密,3岁前幼儿需要母亲的哺乳,而3岁之后随着幼儿年龄逐渐增长,越来越需要父亲果敢、刚毅的性格因素。父亲与幼儿的交往同母亲往往不同。[8]母亲倾向于让幼儿进行安静的游戏,而父亲往往鼓励幼儿勇敢且不惧艰险;母亲在与幼儿交往时常常因害怕幼儿受伤而扮演保护者的角色,而父亲往往同幼儿一同游戏,使自己成为幼儿的玩伴。父亲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也至关重要,父亲更为广阔的知识面、宽松平等的交往观念,都会有助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幼儿社会化行为是以父母教养方式为核心的[9],社会化行为可以说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延伸和派生,并且儿童的社会化行为的存在和发展始终是以这一中心为纽带和支撑,在幼儿社会化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而幼儿在学龄前期间主要的社会化行为即是同伴交往行为,因而可以得出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甚大。
四、建立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
每个人都会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父母而言,抚养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陪伴着婴幼儿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那么父母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才是合适的呢?
(一)给幼儿一个条件,让其自己去锻炼
培养幼儿用类似揠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势必是要失败的。但是,“放手”的态度是完全被动的,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根据客观规律,积极为幼儿创造锻炼自身的条件,使其得到历练,这才是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正确做法。锻炼又可分为多种,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而是需要自己创造。
(二)给幼儿一个问题,让其自己找答案
在家庭中,父母也应该创造出培养幼儿智力自主的方法。应该让幼儿经常和父母交流,而且父母也经常鼓励幼儿参加各种幼儿园活动。还应该注重平时的随机教育,例如在看电视时,每当看到剧情中人物出现一些争论时,可以让幼儿注意观察,还要一家人一起讨论下他们为什么引起争议?究竟孰对孰错?怎样的解决方式才是较为妥帖的?幼儿说完之后,当父母的再给予适时的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会比其他同龄的幼儿更善于辨别是非。
(三)给幼儿一点困难,让其自己去解决
最好是有针对性地为幼儿设置一些小困难。在当代社会,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幼儿去解决,这样会使得幼儿过于安逸,可能会对生活懈怠。鉴于这种情况,父母们则应该想些办法,鼓励幼儿去解决。例如,在幼儿园进餐时,会安排值日生帮助阿姨分发餐具,而在用餐结束后要求幼儿将餐具放置到指定地方,为的是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就餐习惯。父母也应该在家中为幼儿合理安排一些小困难,如给幼儿布置做家务的小任务,亦或是在幼儿阅读后提出关于情节和内容的提问,等等。给幼儿设置困难,既能够激发幼儿将其客服的斗志,又能够培养幼儿不畏困难的品质,同时在解决了困难后还能巩固幼儿的自信心。而设立什么样的困难,也关系到父母的观念。
(四)给幼儿一点权力,让其自己去选择
父母应该把自己对幼儿的爱转化为正确而又理性的爱,要以正确的方式去爱,要有原则的去爱。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父母应渐渐收起对幼儿的保护伞,让幼儿不再做温室中的花朵,经历一些磨练,培养坚韧的意志。而也有一部分父母以为严厉才是爱,尤其是一些为人父亲者,很少对幼儿流露情感。其实却走向了与溺爱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爱幼儿,让他们沐浴在爱的河流之中,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具备爱他人的品质,才能健康地成长。
五、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人生命的基础阶段。由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父母在这一阶段则起着重要作用,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均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应该依据幼儿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养观念,尽量建立民主的教养方式,即父母应树立威信,但不能任意行事;应允许幼儿在较为广泛的限制范围内自由且独立的行动,但是绝不能允许其放纵,并在超出其能力限度时明确加以限制。让尚且年幼的孩子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把自己视为有价值和能力的人,能够对周围的人和物产生影响。从而更好地与同伴交往,进而完善社会化发展。
幼儿的教育没有既成的规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更加耐心和细致,及时发现幼儿成长阶段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通过自身的摸索学习以及和幼儿的沟通互动来寻找出适合的教养方式。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树立正确的父母教养观念,并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青.重视家庭教养方式 培养儿童良好性格[J].江西教育,2006(11).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天力.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创造观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5(04).
[4]徐轶丽,桑标.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新认识——哈里斯(J.R.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评价[J].当代青年研究.2003(03).
[5]于静.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J].金田,2015(1).
[6]史春宜,陈立人.论对儿童的溺爱型家庭教育[J].时代人物理论探讨.(2008).
[7]陈飞.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才智.2019(01).
[8]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9]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
[10] Extending Research on the Consequences of Parenting Style for Chinese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J].Ruth K.Chao.Child Development.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