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第20期   作者:左琳琳
[导读] 新课标则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文本生成意义的多样性
        左琳琳
                                  
        夏邑县电化教育馆 河南商丘476400
        摘要:新课标则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文本生成意义的多样性。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以阅读活动的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出现,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老师与学生关系不存在教导与接受、先知者与后知者的鸿沟,而是表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互动合作的融洽情景。在对话型语文教学中,尽管师生双方在各方面存在差异,但教师不再担任“发号施令者”,而是以对话者向导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充满真诚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适时指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让学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化 阅读教学
        一、拓宽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一个个学生,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的个体,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面对学生的差异,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均应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
        例如在预习、布置作业过程中,教师总要涉及一些思考练习,然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是有差异的,统一的要求显然不合适。因此教师必须分层次设计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冲关,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比统一指令性的要求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在导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教学要注意两点:
        一是内容选择的个性化,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其实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并因此受到启迪与感悟,才是真正的教学。在这一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批注,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二是方法运用的个性化,即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无定法,我们提倡运用个性化就是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个性,运用长期学习实践积淀下来的自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实现异曲同工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一经积淀,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感情朗读也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学生朗读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朗读时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

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待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改善评价方式,打造个性化阅读平台
        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精读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只有这样引发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去朗读文本,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1.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的保障,也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通过和谐、宽容、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创设一个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没有顾忌,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特征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张扬。
        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在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以命令和强制的口吻来要求学生,刻板的教条主义、标准统一的答案、不苟言笑的面孔、生硬死板的灌输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禁锢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此,开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要放低自己的位置,摘掉“权威的帽子”,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使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进而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也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迸发创新的火花,并在思维飞扬中与文本对话。
?????2.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上的,积累越多、越扎实,学生的感悟就越深刻。因此,开展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要激活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 (1)要激活学生的表象积累,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直观演示”、“语言描述”等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意境的感受,使文章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立体丰满起来。(2)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教材文本为轴心向生活相关的领域拓展,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架设一条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桥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来强化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感悟和掌握。
        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长期以来,教师都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即便是阅读题都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如果学生的回答是对的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如果偏离了标准答案,则是错误的。这种评价方式单一片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并且教师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品德、思想、言行等多方面的考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同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及时捕捉学生在阅读中展现出来的独特个性。
总之,实施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要转变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贯彻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步入语文学科广阔的知识海洋中,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和个性价值,使学生各显特色,各逞其能,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参考文献:

[1]陈亚.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19(03):131-132.
[2]宋焕青.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分析[J].中华辞赋,2019(01):42.
[3]刘以稳.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S1):43.
[4]张艳.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强化[J].新课程(中),2018(1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