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福
(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思敏感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师爱能促使学生从情感上接近老师,在学业上积极主动、乐意接受他的传教,进而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关键词:师爱 中学生 教育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心理学家也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被爱的本能需要。然而纵观时下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却越来越焦躁,仿佛一刻也停不下脚步。家长们为生计奔波,对孩子的教育或简单粗暴,或丢在家中留守采取放羊式管理,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优渥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却又功利心太重,将孩子逼成学习机器。
在各年龄阶段中,中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得到的细致关爱减少,被代替的是父母提了更多的要求,而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还不完善,叛逆性强,希望有自己的主见,却常常被缺乏耐心的成年人无情否定。他们对父母充满了意见,却被家长的威严镇压,无从表达。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想要退却,却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开导和鼓励。而他们的自尊心又前所未有的强烈,希望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现更好的自己,但过强的自尊心容易受到现实的打击,从而变得自卑退缩,严重时变得自暴自弃。而这些问题他们都无法轻易和及时地从家长或其他长辈那得到良好的疏导。为了维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他们更倾向与有相似困惑的同龄人来往,或者受到时下流行的影视小说等某些激进的观点带偏。
种种情况导致出现一些普遍的观点,认为现在中学生的教育很难。最显而易见的一个现状就是,如果教师只想着把课讲了就走,基本是行不通的了。一个老师如果不去了解他的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从他们能接受的角度去传授知识,除了得不到他们的尊重,被漠视,更可怕的是,他们在与老师对抗的过程中荒废了自己的大好时光,还丝毫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日后成长起来,思想也多有狭隘。
如果教师辱骂、挖苦自己的学生,那后果更严重。学生会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将老师当成敌人,现在有很多的新闻报道,就是那些失控了的孩子与老师闹得两败俱伤,后果惨烈。
可以说,中学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叛逆的孩子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出口,我们作为老师,同时也作为过来人,要更多地为他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发展,我们教师有责任奉献出更多的师爱。
一、 师爱的特点
师爱是什么?师爱不等于父母的溺爱,它高于母爱,深于母爱,既有善意又包含了理智和尊重。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其中就有一个推己及人,而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如此,爱自己的学生就如同爱自己的孩子,既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为之计深远,因材施教,谆谆善诱。老师能做到这点就做到了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心爱护,他们自然而然就有了想要信赖老师,打开心扉的愿望。
而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则是:理智和尊重。
中学生虽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但他们已经有了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即使那些想法还很幼稚,但那也是他们开始往外探索的第一步,我们不能轻易否定他们,而是在他们的想法太偏激的时候适当引导,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事物不同的一面,拓宽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让他们的认知变得更加立体,更有深度。
二、师爱的作用
有些人认为,师爱是一种无私奉献,崇高而伟大,我们做教师都需要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个观点是没错,但我更希望从这至高的道德回落到现实,而如何回落,则是从职业本身来考虑。做一名老师,要有职业精神,更要有激情。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教育好的每一个孩子,将来他们长大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而我们的国家因为这些少年在未来更加强盛,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会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甚至历史的一员,我们是不是应该倍感骄傲?去做这一根蜡烛是不是更有成就感?
三、师爱的体现
师爱使学生从情感上愿意接近老师,在学业上也就能积极主动、乐意接受他的传教,进而产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么师爱要如何具体去实行?师爱有很多表现形式,它没有界限,可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一)课堂教学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老师要抓好课堂教学,积极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这些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学方式,提升授课的质量。教师的能力不只限于专业本身要扎实,更要投入激情,以授课为乐,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探索精神。
(二)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师祖孔圣人有句名言“有教无类”,但是不少中学教师会犯“偏爱”学生的毛病,殊不知这是拉开大部分学生与教师距离的罪魁祸首。只有不论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给予关心,才能将班集体团结起来,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使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与学生多沟通,多聆听,设身处地,不轻易否定他们。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思敏感,最容易受到伤害,他们会敏感地察觉到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一定要足够细心敏锐,能感知学生真正苦恼为之退缩甚至反抗抵触的是什么。凡事不能只凭主观而缺乏事实依据轻易下结论,草率批评学生只会失去他们对老师的信任。再者,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真诚去唤醒和鼓励学生,决不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弱点、缺点和错误妄加批评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我们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十个指头都有长短”,对个性发展不平衡的,需要循循善诱,公正的态度能使老师看到每位同学的优势,并积极协助其发展。
最后总结:老师不仅是“教书”,更是负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特别是中学老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
[2]初中班主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