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旸 吴阳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云南省安宁市650300
摘要:水利工程投入使用的年限较长,对于施工质量以及后期维护均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堤防渗漏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后期维护的重点内容。对此,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提升防渗效果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所关注的关键问题,对于水利工程作用发挥、给人们提供水利工程保障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堤防防渗施工技术是水利工程的关键技术,其存在是水利工程取得较好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水利工程在运行时,很多方面的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须采用科学合理的堤防防渗技术,以此提升工程堤坝的防渗能力,让最终交付使用的水利工程发挥出自身最大的功能作用。
1当前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有待进一步完善防渗施工技术
我国的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在当下水利工程建设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局限性,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尤其重视水网的加固工作以及防渗墙技术等,忽略了许多施工细节存在的问题以及辅助技术。这也造成了施工时难以合理地结合施工地所处的泥土类型和地基的基本情况,很难对防渗施工技术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掌握。
1.2施工管理方法不到位
有些企业在完成工程的竞标工作后,会将工程转承包给其他企业或和其他企业一起合作施工,使得一些施工的工程被转移,而且在后期施工时也不安排具有专业能力的员工进行现场指导,仅负责好属于自己的部分工作。负责工程建设任务的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高,造成在实际施工时很难有优质的防渗施工技术,施工前的勘测场地工作也未做到位。如此施工管理方法的不足,就难免使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工作很难达到好的质量水平。
1.3质量监督力度不大
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地点位于较为偏僻的地理位置,许多建筑施工单位在勘测环节不能很好地将工作落实到位,有许多问题存在,由此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进行检查工作。
另外有些水利工程处在地下,造成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难度大幅提升,对细节问题的把控就很难到位,质量监督工作不合格,进而拉低了水利堤防防渗施工的整体质量。
2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要点
2.1防渗漏帷幕灌浆施工技术
防渗帷幕灌浆技术主要是通过科学配比勾兑浆液,以其特有的强凝固和流动性的特点进行防渗处理。然后落实帷幕覆盖工作,将帷幕铺设在堤坝上,高效发挥帷幕的防水性,给堤坝防渗漏质量提升创造条件。需要注意的是,防渗漏帷幕灌浆施工技术应用对于施工地点的选择有很大的局限,需要满足施工地点土壤岩石广,土壤内部有砂砾岩等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帷幕施工。为了满足帷幕施工条件,避免施工误操作,应规范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具体施工展开前,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勘测,通过技术分析确定施工地点的土壤情况及岩层分布,明确防渗漏帷幕灌浆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进而确定具体防渗施工的开展,为水利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2.2高压喷射防渗墙
高压喷射防渗墙现阶段更多应用在堤防加固施工中,是一种依托于先进设备开展的防渗墙建设方式。具备原料成本低、工艺流程简单,施工噪声小、施工时间短、防渗效果好等优势,是现代技术条件下较为理想的堤防防渗施工技术手段。
其技术流程与常规防渗墙建立类似,即通过钻孔、清空、灌浆、施工检验等流程完成防渗施工。但不同的是其施工进程中以高压的形式将浆液灌注到土层当中,最终形成的防渗墙是浆液与周边土粒的综合产物,整体性较强,在防渗墙修补中使用不会产生与原有墙体连接不紧密的隐患。目前我国常见的高压喷射施工技术有定向喷射、摆动喷射与旋转喷射。不同喷射方式最终形成墙体的形状不同,应用的施工环境也有所差别。
高压喷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有:第一,桩位控制。由于现阶段高压喷射施工技术更多应用在特定位置防渗墙加固与修补,桩位必须得到较高质量的控制,避免桩柱错位导致局部渗水现象依旧存在;第二,垂直度控制,主要指钻孔进程中保证孔隙的垂直,保证浆液喷射位置的准确,保证防渗墙修补施工的质量;第三,浆液配比控制,防渗墙体灌注中常见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要结合施工状况针对性确定;第四,速度控制。主要指保证浆液提升速度的均匀,以保证最终灌注墙体厚度的均匀;第五,浆液回灌,主要指浆液凝固进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墙体收缩,需要通过一定措施将返浆重新引回孔隙之中,直至浆液表面不再下沉。
2.3劈裂灌浆防渗技术
劈裂灌浆防渗的关键在于营造足够稳定的压力环境,使坝身形成裂缝,再向其中注入适量性能良好的浆液,构成防渗帷幕,从而提高堤防抗渗水平。孔的布设要具有合理性,通常应分布在堤坝轴线上,通过灌浆压力的作用有效劈裂坝体,向其中注浆从而构成完整的结构。劈裂灌浆防渗技术的优势在于取材便捷,能够有效减少材料的用量,施工难度相对较小,且顺应了现阶段节能、环保的发展需求。此外,劈裂灌浆防渗技术的适用范围更广,是基于既有坝体而采取的改造措施,因此技术更为便捷,综合效益较其他防渗施工技术而言相对更好。
2.4混凝土防渗墙施工
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是松散透水地基垂直防渗处理的主要方式,也是现阶段仍然大范围应用的技术流程中产生最早的形式,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我国在1958年正式研究出适宜我国施工环境的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方案,并投入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施工方案与技术标准,可靠性极高。
混凝土防渗墙基础施工流程为钻孔、清孔换浆、终孔验收、混凝土墙浇筑、工程质量验收与防渗体连接处理。其中较为特殊的施工流程是清孔换浆。清孔换浆的主要目的为将钻孔进程中产生岩屑与砂砾泥浆置换成为预先配比好的泥浆,同时清理空隙中附着的岩石碎屑与泥土,保证后续混凝土墙浇筑进程中,不同施工阶段的墙体之间、墙体与坝基之间连接的紧密性,确保混凝土防渗墙的质量,避免堤防渗水的现象产生。
混凝土防渗墙防渗作用发挥的主体为施工中浇筑的墙体,因此,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浆液配比的质量,通常混凝土应选择带有强度适宜、防渗标号较高、弹性模量较低特点的品种,拌合料选取的主要标准为高和易度与高坍落度。同时,混凝土灌注进程中要注意控制速度,避免坝体开裂。由于采用分段施工方案,墙体连接是堤防防渗功能保障的关键,施工中必须采取较高的重视程度,且进行对此质量检验。
混凝土防渗墙主要可划分为:第一,圆桩柱型,是混凝土防渗墙产生初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但该种方式浇筑墙体接缝较多,有效厚度较低,最终防渗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基本不会出现在现代施工中;第二,墙板型,套接厚度与墙体厚度一致,整体性较强,多用于60米以下的混凝土强浇筑;第三,墙板桩柱混合型,连接处厚度可与墙体中间厚度等同,稳定性与防渗功能较强,在深度大于60米的墙体浇筑中应用较多。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运营环境复杂,堤防工程是保证工程主体结构稳定性的关键,防渗技术的选择至关重要。作为施工单位,需要紧密结合工程需求以及现场作业情况,从技术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效益性等方面进行比选,挑选合适的施工技术,并依据规范将其落实到位,从而提高堤防防渗水平,保证周边居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伟.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0(07):127.
[2]龚飞龙,袁丽丽.水利工程防渗处理中的灌浆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07):36-37.
[3]吴晓燕.水利工程中水库堤坝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高新科技,2020(0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