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鸿志
吉首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摘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海绵城市的发展也有了进步。同时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雨污合流和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对水资源进行收集利用,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可提升城市对于各类环境变化情况的应对能力。因此,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要点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行为。其作为指导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居民生活环境要求的持续提高,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城市的差异性及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经验的缺乏,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凸显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不断地进入城市。人、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多问题,随着城市扩大,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使得城市不透水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发展也使得流域的天然地形地貌与地表覆盖状况被急剧改变,从而改变了流域的自然水文循环过程。近年来,人们只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生态和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吉首市位于武陵山区腹地,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夏天涨水,冬天干旱问题尤为严重。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城市循环利用体系,同时可以更好地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海绵城市是基于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行经验总结,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它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城市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实事求是原则
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中,除了考虑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用功能,还要考虑城市独有的特点。虽然海绵城市理念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原则,根据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创新性应用,避免千篇一律、照抄照搬,吉首市应充分利用其周边红山、芙蓉岗、西郊、小溪、镇溪、双吉、花果山、湾溪8大森林公园、贯穿城区的峒河、万溶江等河流及跃进水库、黄石水库湖泊等自然资源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
2.2标准化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海绵城市优势和功能地发挥是基于完善、统一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即海绵城市工程新建建设与运行涉及的设备、管网等基础设施要与吉首市原有的给排水及其他市政设施相配套、相衔接。因此,在借助海绵城市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的原则,按照城市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进行海绵城市管网的设计、建设,以确保相关工程设施能够真正对接到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之中。
2.3生态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雨季的排水难问题和旱季的供水不足问题。在吉首市为山地城市,通风性别不如别的平原城市,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相关管道设施与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使雨水能够在绿化、保洁等方面得到便捷的利用,同时缓解城市内涝、大气雾霾、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要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切实保证市民生活用水的安全性,避免水污染等不安区现象的出现。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方式
依据用地性质、开发强度、自然地形等情况,吉首市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应在各地块中规定一定比例的城市用地用于低密度开发建设。在吉首市高铁新城开发区率先试点,设置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依托新城范围内的河流、山地等资源,建设中大胆提出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单位面积集蓄容积、透水铺装率等具体指标与目标,然后以点带面把海绵城市落实到整个城市建设中去。
3.1道路工程规划建设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道路工程至关重要,因此,吉首在人民路、世纪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道路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①加强道路绿化设计,可采用下凹式设计方式,以提升绿化带对于雨水资源的截留能力以及下渗能力,保证地下水位合理性,还能够提升道路工程清洁率,避免雨水长时间停留在路面,进而对路面质量造成损害。②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如果水源水质不达标,或者有污染问题,应采取有效的雨污分流措施,将水排出至污水管道,避免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③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还应注意建筑材料的选择以提升路面下渗能力,吉首市应选择本地石材作为人行道铺装的主材,充分利用本地青石板等的透水性比较好的优点有效促进雨水入渗。
3.2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在新编吉首市城市空间发展规划中,应坚持生态环保理念,合理设置限制区,禁建区,并标注红线进行防护。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绿地为天然的海绵体,如果盲目牺牲原有的绿化面积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去。对此,在吉首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应加强对于绿地的保护,规划应以周边群山森林为背景,以城市街区庭院绿化为基调,以万溶江、峒河及支流、原焦柳铁路线绿化为主轴,以城市干道道路绿化为纽带,以城市公园为主体,以街头绿地为补充,形成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提升城市海绵空间的整体性保障其对于水资源的截留能力以及调控能力。绿地规划建设中,提升绿地广场对于滞留雨水的吸收和存储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两种措施:①绿地标高应适当低于周边地势,在强降雨天气,雨水能够顺地面流入至绿地环境中,充分吸收滞留雨水,对水资源进行高效收集以及循环利用。②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大透水式铺装面积,提升绿地对于雨水的吸收能力。在城市建设中,还必须明确城市生态发展目标,加强生态修复管理,如有城市持续性发展需要,还可开展“退建还林”工程等相应措施。
3.3排水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工作中,排水系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排水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由此可见,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不仅需提升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同时还应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雨污分流,同时利用科渗透施工材料,对城市控制分布区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
3.4运用生态城市规划方法
生态城市规划涉及诸多因素和问题,其指标体系也从多个方面展示。在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细化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目标,不仅使规划方案更加全面可行,而且能有效地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总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资源、人口、经济和规模。这种规划方法不仅强调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而且强调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规划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诚然不能被当作评估人们居住环境的唯一标准。生态规划方法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实施技术。运用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更好地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想能够更合理地优化生态资源,那就只有对生态规划方法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3.5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
由于城市出现了内涝以及干旱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建设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海绵城市就成了有效的方法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应优先考虑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天然矿藏、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因此,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第一,政府应在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积极对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职能部门进行组织和指引,这样才能形成良好发展的氛围。第二,就是需要加强对于审批环节的管理和监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于其建设的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理念,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深入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背景下,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更多的城市规划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在实际的规划中,有关主体要通过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合理改造生态海绵体、注重城市水资源分布与使用的模型分析评估等策略来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科学应用,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杜萧翔.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