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可刚
新疆东方友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新疆 昌吉 831100
摘要: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使用信息设备与技术手段,替代传统人工模式开展工程信息处理作业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增值目的的主要途径,对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管理模式的建设特点进行简单叙述,并提出具体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
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1.1涉及面广
从项目管理目的角度来看,既要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与设计要求、质量验收标准相符合。在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阶段中,应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确保信息化管理模式切实满足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同时,不同建筑工程的施工形式、周边环境条件与设计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工程管理工作内容、具体管理要求都有所不同。企业唯有结合施工情况,针对性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选择合理的管理系统组织架构,方可切实满足工程项目管理需求。这一问题的存在,在客观层面上加大了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复杂程度。
1.2工作量大
在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号召,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为实现施工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控制工程造价成本、降低资源消耗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管理目的,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多项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策略,加大了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量与建设难度。
1.3制约性强
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制约条件,既要实现工程预期建设目标,在限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各项施工活动、且工程施工质量与相关质量标准相符合,同时,还应将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预防各类施工安全事故的出现。这些强制性管理要求,虽然为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参照标准,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所存在施工问题与管理问题,最大程度降低环境与人为主观因素对施工质量、安全及效率所造成的影响,但却需要将工程实际施工情况与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方向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良好稳定的协作关系,方可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效能,对信息化管理建设造成了制约。
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策略
2.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准备阶段中,企业及管理部门应持续采集工程相关信息,深入了解建筑工程项目特点、施工现场情况,所具备各项施工条件,施工工艺流程及特点等等。随后,以工程设计要求、管理需求为主要依据,对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进行界定、下发具体工作任务,科学编制各项施工管理计划,为协同施工及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条件,并为信息化与计算机技术提供应用空间。准备工作具体内容为:综合分析施工方案及设计图纸,掌握工程施工工序流程,结合施工情况合理制定技术方案,对施工方案进行深化设计,确保方案具有良好可行性,与施工需求相贴合;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高超的数据采集及分析能力,辅助或替代人工持续采集相关工程信息,在其基础上精确预估项目施工工期,针对性编制施工进度管理计划。例如,划分若干施工段,明确各节段的施工进度要求;明确项目管理基础目标与工作开展方向,并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及系统,辅助人工开展全过程动态施工管理工作。例如构建远程监控系统,在施工现场配置视频监控与传感器等装置,持续将所采集信息上传至监控中心,集中显示现场动态施工情况与各项施工指标;对各项关键施工节点,或施工问题高发区域进行标记。在后续施工阶段,以此为参照,有目的开展管理工作。
2.2明确划分信息化管理层次
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交叉管理、管理盲区等现象,难以实现工程项目预期建设目标。各管理部门的权责范围不明,缺乏开展高效、协同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使得管理组织结构较为臃肿。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应对管理层级进行明确划分,不同层次的管理方向、职责权限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建筑工程,企业构建三层管理组织结构:底层结构为施工班组管理层,主要负责对现场施工情况、各项施工任务完成度进行检查、记录,并将数据信息上传至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为制定或调整各项管理计划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当出现违章施工等行为,或是施工进度及质量与相关管理计划、工程设计要求不符时,及时将问题进行上报,并采取问题应急预案;中层结构为项目部管理层,负责将实际施工进度与进度管理计划进行对照分析,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将二者差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还将在底层结构所反馈管理信息基础上,对施工质量与建筑材料用量进行评估、管理;顶层结构为项目承包方以及发包方,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各项管理信息及分析结果,起到提供施工决策的作用。同时,在项目建设阶段,外部施工环境将处于动态变化状态,持续产生新的变量因素,导致工程施工方案、进度管理计划等与实际施工情况产生出入。因此,承包方与发包方也将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定期对施工方案及各项管理计划进行优化调整。
2.3分类处理工程管理信息编码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将持续产生庞大数据信息,且工程施工规模越大,实时数据量越多,这也是当下项目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难题,管理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处理杂乱无章的施工信息,导致施工管理存在滞后性特点。因此,在项目信息化模式建设过程中,企业应注重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增设信息编码分类处理功能,系统将根据信息关联度,自动对所采集各类施工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再将信息导入至数据库。在管理工作开展中,管理人员仅需在数据库检索系统中输入关键词,或是输入特定编码,系统将提供所需数据信息,以及具有较高关联度的同类施工信息。对这一使用功能的开发,将替代人工自动开展数据分析与分类编码处理工作,有效缩减了信息化管理工作量,在客观层面上起到了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
2.4科学编制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计划
在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计划编制环节,企业与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用,利用系统高超的数据采集、分析运算能力,替代人工完成各项基础性、重复性的管理工作,既可以在客观上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将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管理水平、数据处理结果准确性所造成的影响系数。简单来讲,则是明确项目建设与管理目标,根据用户需求针对性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
例如,在工程概预算环节,信息化管理系统将辅助人工开展工程量计算、套定额与造价分析、钢筋自动统计工作,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在招投标环节,辅助人工编制工程计划、制作并管理标书,并绘制施工平面图;在项目过程管理环节,辅助开展施工现场管理、合同管理工作,编制工程组织设计方案、持续采集工程资料,这将起到全面强化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控力度的作用;在工程技术管理层面,可直观化呈现基坑支护、模板等设计方案,或是开展模拟施工作业,帮助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提前发现技术方案所存在问题;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备信息交换、终端设备信息上传等功能。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设,虽然可以大幅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及效率,有效解决各项管理难点。但是,对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企业及管理部门及早转变自身管理理念,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充分结合工程施工特点与管理需求,构建与之配套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能,合理化配置工程管理及施工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玫.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思考[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5).
[2]李敬胜.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6).
[3]林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J].中华建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