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典园林“透”视角下的城市夹缝空间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6月18期   作者:解颜琳
[导读]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限有的城市土地迫使其必须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城市设计由横向向竖向的发展,成为集约型城市设计的内在要求。不仅是设计者还是土地使用权所有者,都以最大可能挖掘土地的经济使用价值为方向,而忽略了城市空间对人的感受的影响。
        解颜琳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65

        摘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限有的城市土地迫使其必须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城市设计由横向向竖向的发展,成为集约型城市设计的内在要求。不仅是设计者还是土地使用权所有者,都以最大可能挖掘土地的经济使用价值为方向,而忽略了城市空间对人的感受的影响。本文基于对古典园林中“透”的空间性探索,在有限空间内叠加各类设计要素,使空间的丰富性、生态性与观赏性达到最大化的艺术性设计手法。以通透性的形式为城市发展提供喘息空间。

关键词:古典园林;“透”;城市夹缝;空间分析

1、古典园林中的“透”
        “透”是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设计表现,追求透过有形空间看到隐匿的空间,来营建出中国古典园林特殊的意境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情理可行,所谓透也。”所以,“透”是指空间的通透性,要求具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巧妙联系,相互融合。
        1.1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哲学家就曾提出了遵从自然,顺应自然的看法。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等,并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加以精神层面的解读。在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遵循原始植物配置形式——自由聚散,整体布局上追求“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千里”的园林设计风格,以对自然山水的模拟为布局方法,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境。这是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对“透”的素来追求的哲学思想。
        1.2诗意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诗歌的抽象表达。实现了以诗歌、绘画造园的艺术情景。诗意造园是“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表达,“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世外桃源的隐逸图景,“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是对拙政园的真实写照。诗歌讲求韵律、铺垫、欲扬先抑;造园追求节奏、曲折、对比。因此,传统诗歌和造园活动,同源同脉,相互促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对城市意境的理想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可是,当城市环境越加拥挤的今天,城市中重现自然山水亦或是自然山水的缩影已经越加困难。
2、“透”的空间营造及夹缝空间
        2.1、古典园林中“透”的空间
        古典园林空间是具有时间意向的景观创造,通过叠石、植物、建筑、文化等要素将四时之景折叠纳入同一空间中,以实现时间、空间上的折叠;线路以自由流线为导向,通过对园林横向、竖向景观设计上的多层次空间表达,营造变幻莫测的道路流线,给人以视觉上缤纷的感知;在空间上构造紧凑,有聚有散,有隔有合——用“墙”来隐匿空间,沿墙设廊,随地势的上下崎岖而又曲折蜿蜒,通过视野变更和景色更迭来减弱人们对具体空间的感受,极大的破解了因园林空间约束而导致的景色单一、视觉疲劳,增加景深的空间性;同时,利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高墙与月洞门和花窗相结合,使高墙两侧空间得以相互渗透。
        古典园林空间置景通过因与借、虚与实、动与静等空间营造手法, 使园林中的“透”在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独立、互通的关系, 彼此融合、彼此联系为一个整体。使空间层次在塑造上进一步提升,增加了古典园林造园的哲思,使情与境的营造和谐一统。
        2.2、夹缝空间
        在20世纪的30-5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战后重建,现代主义建筑因其实用经济,新技术材料的应用,建造速度等优点盛行于世,并带动整个世界的城市化。但物质富裕后更多的人开始倾向艺术的享受,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渴望回归于自然,回归于慢生活,回归于诗意的栖居。这种对空间需求转变的现象从“量变”达到“质变”,人们希望在城市环境中看到过去,又要符合当下时代语境,同时还要从中解读出某种哲理性。
        本文研究的夹缝空间是指在空间中所形成具有一定长度和相当深度的空间。通过对自身形态、边界、空间的不同处理,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和空间秩序。


3、城市夹缝空间的通透性分析
        3.1、“透”的时空折叠。随时间更替,人的活动行为也受到影响。夹缝空间可以通过设计来应对时空的变化下为空间使用带来的影响。一种是以感知和体验场所中某种形象为契机而产生的联想和回忆,向过去及未来拓展这种知觉所带来的体验;另一种,是身体运动所引发的体验,直接通过空间的展开表现时间与水平扩展的体验。使用者穿行在“夹缝空间”,犹如在“历史”与“现代”间穿越,感受不同时代痕迹留下来的时空体验。
        新荷兰水线(NDW)项目,政府意将曾经的军事掩体转化成为为当地居民休闲玩耍而建造的自然式滨水景观。要求在景观设计时最大程度尊重历史,利用场地,由自然到人工再到自然进行空间创造。创造一个公开、可接近的景点,并让越来越多的的人亲近它们,触摸它们,感知它们时空上的变化。
        3.2、“透”的文化折叠。网师园之“隐”,退思园之“思”,古典园林中大多有鲜明的主题,使人在感官享受之后得到二次享受,回味无穷。城市缝隙中,文化思想折叠在夹缝空间中,不仅是一种层次的提升,也是一种意境的提升。
         博洛尼亚大屠杀纪念馆的设计,以“纪念”之意定位——是为了构建一个不容忽视、遗忘的空间。设计者必须确立纪念馆的定位是对于人与事的纪念丰碑设计,它对群众意识的感知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就像镇文彦所说“建筑里的创造是发现,不是发明。不是追求一种超越想象的东西,而是追求一种文化行为”。
        3.3、“透”的空间折叠。在小空间设计中通过适当的竖向变化扩大使用空间,通过地形设计在纵向上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层次,每一层界限相互渗透,减弱空间分割产生的生硬感,防止空间“碎片化”。在横向空间布局中对各部分功能空间做出分割,防止不同空间相互干扰,但又要相互渗透,使各空间之间与整体空间之间不完全脱节。
        SANAA设计的成城住宅是对再细分地块空间营造所作出的回应。住宅之间留下的细小缝隙作为他们在设计中由内空间向外空间的一种延伸,并采用纯通透的材质,加强了细部空间之间向特殊空间的扩大延伸,挖掘出空间构造上的多种可能性。实现了夹缝空间向“大空间”转变,消解了居住空间的内在核心,使城市居住的核心在于界线。

结论
        在方寸之间,透过古典园林“透”的空间营造,来分析当人的精神需求和欲望在一个高密度的城市街道肌理下以空间的形式呈现的时候,以及这种空间如何与这种紧凑的城市空间发生的碰撞,将消极空间改造为积极空间,软化城市空间,对城市当地周边问题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激发了城市活力,改善了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 谢玲玲 . 咫尺山林再造乾坤——浅析苏州古典园林有限与无限空间的构成艺术 [J]. 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
        [3][美] 罗伯特文瓦里,周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 张文英 . 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 [J]. 中国园林,2007
        [5] 王清文 . 旧建筑改扩建的“缝隙空间”研究 [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6] 徐洪岩 .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构成秩序 [D]. 南京:东南大学,2005
        [7] 杨跃华 . 建筑狭缝空间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
解颜琳(1996.1—),女,汉族,籍贯:山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