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冉
北京房地中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东城区 100013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数千年来,成就辉煌,其博大精深的独特体系已经成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众多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对象,有关于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在这方面,当前国内外对中国古建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宝贵经验。
关键词:古建筑;结构技术;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它们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中国古建筑总体特点
中国古建筑总体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体系的整体构造与艺术整体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主要建筑材料还是采用传统的木材与砖瓦,在结构的整体表现中,采用的是与当时材质相符合的木构造,在使用框架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相对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格局,在整体结构体系的应用上,还可以使用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建筑方式,其中穿斗式和叠梁式在现存的古建筑中应用是最多的,穿斗式应用于较少。而木构架形式应用跟地域有关,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建筑结构是与整个建筑艺术相吻合的,主要的艺术特点是展现出承担重量的柱子,这根柱子是主要的构建,外墙只是起到维护的整体效果。在艺术中,木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横梁、立柱等主要的构建,在木结构中通过雕刻一些辅助的动物或者其他植物等形状,形成整体的客观性与艺术性。对于墙壁的选择,主要是想通过对艺术的运用,呈现出一种灵活性的艺术要素。这种木结构形式类似于现代的框架结构模式,通过使用的斗拱保留相应的伸缩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对于木结构带来的相应的影响,在整个借建筑的结构上,建筑物的平、立等布置就会形成对称、规则的结构样式,这样,有利于促进整个木结构刚度的均匀变化。
三、古建筑的艺术魅力
(1)建筑群体的美
中国古建筑的群体布局特点是庭院式,并且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呈均衡对称式布局。尽管采用的是封闭布局,但是总让人感觉到每一处的景都不尽相同。并且同意的颜色也为群体美加分不少,这就是古代群体布局的“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木结构建筑为王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同时,在现代建筑风格中,依然还是存在有沿用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譬如,借用自然的景观来改善内部小气候,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西方,考古发现,在罗马的庞贝古城中,就出现了由立柱支撑,四周回廊环绕,中央设有承接雨水用的水池的天井形式了。而在我国,建筑布局中经常出现的庭院则是引入自然空间的主要方式。庭院不但为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而且使建筑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是,现代建筑还是不能体现出这种独有的文化氛围,城市发展也不能展示出独特的气质风貌,整体上缺乏艺术的综合运用,这与古建筑的逐渐消失是分不开的。
(2)建筑造型的美
大屋顶和斗栱都是东方古建筑的标志特征,并且结构也非常复杂,数十种的结合就构成了古建筑造型美。等级森严的屋顶形式也成了我国古文化的一台盼,“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都是其中建筑美的形象的代表,出檐、山墙构造美化原本死板对称的建筑形象。再加上色彩的应用、屋顶的轮廓化就使得建筑更加优美了。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会汇合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重新融合的大潮中,开阔视野,活跃思路,拓宽研究领域,加强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是建筑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物,不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胡乱组合,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自然,它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适应人的需求。建筑不是单纯的技术和艺术,而是同养生文化休戚相关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汇处,往往是新学科的生长点。在建筑学与养生学之间,可以期望一门新科学即“建筑养生学”或“养生建筑学”的诞生。吴良墉教授说“文化是城市和建筑之灵魂”,在“技术的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同时增加”的情况下,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建筑魂的失落”。通过不同地形的分割和组合,形成不同功能的划分和统一,比如锻炼的场地要平坦,减少压抑情绪,而一些崎岖、陡峭的地形又是那些喜欢刺激的人们的最爱,所以这样可以将人群自然划分,彼此间探讨锻炼新得,增进园林所处区域里的人们相互增进交流。在原有地形上有创意的进行景观设计,突出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将一些王流元素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艺术中,让人们有亲切感。
(3)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
古建筑的布局非常讲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相融合,例如苏州园林就非常讲究借用假山、树木来营造自然与建筑和谐的空间,“步移景异”就以此得名。使得大大小小散落的建筑布局合理,借用蓝天作为中轴对称的背景是紫禁城最杰出的环境融合法。在建筑的设计上,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尤其是面对不同建筑需求、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特征、服务对象、生活习喂、背景等构成,把握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的多样性,在健康、安全、舒适的前提下,适当的注入个性化的设计特点,在突出人整体感觉的情况下,实现公共空间多样性、美感性、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四、结语
古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在共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体技术与艺术的矛盾是建筑的主要矛盾之一,技术与艺术的矛盾运动促进着建筑的发展。建筑艺术以建筑技术为基础,建筑技术的可行性是建筑艺术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建筑艺术影响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美学表现力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核心,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经久不衰的建筑正统。
参考文献:
[1]包颖.浅析中国古建筑装饰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J].居舍,2019(36):17.
[2]叶蕾.中国传统古建筑宗祠的木质雕塑装饰浅析[J].艺术科技,2019,32(11):102+107.
[3]吴枫.中国古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元素在东北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建筑与文化,2019(05):209-210.
[4]陈兰英.中国古建筑综述[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8(04):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