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12节段椎体与相邻脉管神经系统的应用解剖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0期   作者:代本强
[导读] 探究T4~12节段椎体与相邻脉管神经系统的分布与走形关系
        代本强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目的:探究T4~12节段椎体与相邻脉管神经系统的分布与走形关系,为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了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躯干标本,通过解剖观测T4~12节段椎体的位置与血管走形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上、下位节段血管的距离也随之增加。通过测量T4~12对应的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之间的距离发现,奇静脉在沿着椎体向上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左移,呈现出向左侧弓形弯曲的血管,T4~12节段对应的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右侧的距离是先增大再减少,向左侧偏移最大距离位于T6~12节段。
        关键词:节段椎体;脉管神经系统;胸腔镜手术

        与传统的开胸胸椎前路手术相比,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外观改善等优点,可无障碍、全面直观的暴露脊髓前面,医生能在充分的直视下进行重建、分离、减压等操作[1]。但进行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对操作者有较高的要求,操作者需要熟练开胸状态下的整个胸腔解剖和胸椎前方状态,还要熟悉胸腔镜下的胸椎及其相邻重要脉管神经系统的解剖关系。镜下视野的局限性限制了操作者的三维立体感,且缺少定位标志与鉴别较为困难,操作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神经系统损伤等手术并发症,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熟悉T4~12节段椎体与相邻脉管神经系统的相应解剖关系十分重要[2]。可以有效帮助操作者在胸腔镜下快速鉴别重要部位,确保有效提升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的成功率、缩短手术进行的时间,同时有效的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本文着重探究T4~12节段椎体与相邻脉管神经系统的分布与走形关系,为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
1实验材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了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躯干标本,选择尸体性别不限,但要求尸体未存在脊柱与主动脉畸形病变。
        通过打开尸体腹前壁以及整个胸前壁,去除尸体胸腔内诸脏器,仅保留胸主动脉,显露脊柱胸段T4~12椎体,解剖过程中注意保持尸体的胸腔后壁与脊柱两侧壁层胸膜的完整,防止对脊髓节段性血管、交感干、胸主动脉与奇静脉造成损伤[3]。
        观测T4~12节段椎体的位置与血管走形之间的关系,测量尸体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右侧交感干之间的距离;左侧肋骨头到胸主动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左侧交感干之间的距离;T4~12节段椎体侧面中线处上位节段动脉到下位节段动脉距离;T4~12椎间盘上下缘到相邻节段血管之间的距离[4]。
2结果
        2.1 T4~12节段椎体的位置与血管走行之间的关系
        通过解剖与观察发现,T4~12节段性血管较为恒定位于椎体的中央凹陷处的浅沟内,T4~6节段性静脉相对较为粗大且呈斜行跨过椎体,T6~10节段性血管水平跨过椎体且位置相对较为固定,紧密附着在椎体上。T11、T12的椎体节段性血管走行稍向下,与对应椎体附着性较为疏松。
        2.2 T4~12节段上、下位阶段血管距离椎体侧面中线间距
        T4~12节段血管行至椎体侧面部分的时候,静脉多走行于动脉上方,且较为恒定在椎体侧面的中间沟内位置。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上、下位节段血管的距离也随之增加。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3 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距离
        通过测量T4~12对应的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之间的距离发现,奇静脉在沿着椎体向上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左移,呈现出向左侧弓形弯曲的血管,T4~12节段对应的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右侧的距离是先增大再减少,向左侧偏移的最大距离位于T6~12节段。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2.4 T4~12节段椎体侧面“安全区”的解剖构成
        在T4~12节段椎体侧面的上位和下位节段血管间,双侧肋骨头连线前,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右缘间,左侧肋骨头到胸主动脉后缘间区域都没有很重要的神经血管穿过,椎间隙正好在这个区域里,因此,这个区域可以确定为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的“相对安全区域”。双侧同序列“相对安全区”的上、下节两段血管间距,肋骨头和交感干的间距, 椎间盘上、下缘至相邻节段血管的间距,可认为双侧“相对安全区”。
        对T4~12椎体双侧面的“相对安全区”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右侧“相对安全区”的面积是左侧“相对安全区”的2~5倍(表3)。

3讨论
        本次研究调查发现,T4~12节段性血管较为恒定位于椎体的中央凹陷处的浅沟内,T4~6节段性静脉相对较为粗大且呈斜行跨过椎体,T6~10节段性血管水平跨过椎体且位置相对较为固定,紧密附着在椎体上。T11、T12的椎体节段性血管走行稍向下,与对应椎体附着性较为疏松。T4~12节段血管行至椎体侧面部分的时候,静脉多走行于动脉上方,且较为恒定在椎体侧面的中间沟内位置。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上、下位节段血管的距离也随之增加。在T4~12节段的胸椎椎体侧面,节段性血管通常较为稳定的恒定在椎体中央凹陷浅沟内,与其相邻的节段血管在椎体侧面形成的纵行动脉吻合链经过滋养孔进入椎体滋养动脉内部,因此在临床进行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时,可以通过观察游离节段性血管的走向来防止血管损伤,同时在手术中需要注意止血,防止可能出现的意外导致出血量难以控制。以肋骨头为参照物,通过测量T4~12节段右侧相对应肋骨头到奇静脉的距离可以发现,奇静脉在沿着椎体向上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左移,呈现出向左侧弓形弯曲的血管,T4~12节段对应的右侧肋骨头到奇静脉右侧的距离是先增大再减少,向左侧便宜的最大距离位于T6~12节段。T4~12椎体双侧面的“相对安全区”的面积,右侧明显大于左侧,所以胸腔镜下胸椎前路手术选择右侧入路视野更开阔,手术更方便、手术损伤更小的特点。
        相关研究报告结果显示,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的术中定位标志可以选择肋骨头、椎间盘以及节段血管[5]。但是却并未进一步对节段血管、胸主动脉、奇静脉、交感干、椎间盘等解剖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本次研究通过对20具成人尸体进行解剖测量,分析T4~12节段椎体与相邻脉管神经系统之间的分布、走行于毗邻关系,明确T4~12节段脊柱椎体与相邻脉管神经系统的对应解剖关系,为熟练进行胸腔镜下脊柱前路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成功率提供了一定的解剖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钟远鸣,万通,钟锡锋,吴卓檀,何炳坤,吴思贤.弯角与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03):456-462.
[2]刘刚,田野,沈晓龙,曹鹏,袁文.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钉板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对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J].脊柱外科杂志,2020,18(04):243-247+252.
[3]董亮,许正伟,王栋琪,葛朝元,孙宏慧,陈秀锦,钱立雄,郝定均.国人颈椎椎间盘解剖参数与常用人工椎间盘尺寸的比较[J].脊柱外科杂志,2019,17(06):419-424.
[4]顾剑华,石志才.根据腰椎神经根解剖结构确定重建人工椎体椎弓根螺钉的置钉位置[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12):1829-1833.
[5]帕尔哈提·热西提. 腰椎峡部参数解剖、影像测量及在椎弓根、皮质骨螺钉中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