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应用不同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的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0期   作者:吴翠萍
[导读] 立足于临床实践,探寻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有效的补液方法。
        吴翠萍
        射洪市中医院  四川  射洪 629200
        摘要:目的:立足于临床实践,探寻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有效的补液方法。方法:随机从急诊科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院前急救治疗的创伤性休克病案中抽取64例患者,根据不同补液方法分为对照组(传统补液法)与实验组(亚休克疗法),对比两组病情改善及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且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更优(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中,首选亚休克疗法。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补液方法;院前急救
        创伤性休克是一种典型的危重症,一旦被外界强烈创伤后,大量血液流失,有效血容量持续下降,组织血流灌注压不断降低,进而诱发缺氧症状,这时人体便会产生糖酵解,而糖酵解则会分解出大规模乳酸,进而诱发代谢性酸中毒,并逐渐恶化成急性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疾病。如果不及时有效救治患者,患者生命便会岌岌可危。对于这一情况,院前急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为了能够获取最佳的院前急救效果,本研究选取特定对象对比分析两种不同补液方法,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病例来源: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急诊科2019年2月—2020年6月院前急救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
        1.1.2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内科学》[1]中的创伤性休克诊断标准。
        1.1.3病例选择标准:(1)纳入标准:满足上述诊断标准;性别、民族不受限;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参与。(2)排除标准:合并排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伴有损伤、合并恶性肿瘤、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的患者;处于妊娠、哺乳等特殊阶段或者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依从性较差;存在药物过敏史;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1.4分组与基线资料比较:根据上述标准,本研究共纳入创伤性休克患者64例,按照患者的入组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实验组,各组各有患者32例。对照组中,女性20例,男性12例,年龄为(33.04±3.11)岁;实验组中,女性22例,男性10例,年龄为(32.21±4.53)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急救治疗,主要是止血、快速静脉通路、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异物。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传统补液法:严格按照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见尿补钾急救原则,把0.9%平衡盐液500—1000mL迅速注射到人体中,注射速度控制在20—30m L·min-1,并确保平均动脉压不得低于80 mm Hg,密切监测其血压变化。实验组采取亚休克疗法:有效止血前提下,静脉滴注7.5%高渗氯化钠注射液,滴注速度控制在3—4m L·min-1,使得患者处于亚休克状态,并确保平均动脉压保持在30—40mm Hg。
        1.3观察指标
        如实统计两组病死率。同时,测定患者收缩压、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等临床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下开展的,该软件中n代表的是患者的例数,以平均数表示计量资料,对应用t值进行检验,当检验结果P低于0.05时,表示统计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病死率对比
        据统计得知,实验组中1例死亡,病死率为 3.125%;对照组中6例死亡,病死率为18.75%。两组数据对比,实验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  P<0.05)。
        2.2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据统计,实验组临床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对于创伤性休克而言,其院前急救得到关键在于维持呼吸通畅、酸碱度平衡、补液扩容,其中补液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以后。传统补液方法的目的在于促使患者早日苏醒,加快人体血运迅速恢复,相关生命体征可达到正常水准,确保人体组织血流灌注量。但是,相关研究[2]指出,因个体差异性因素,创伤性休克患者所呈现的生理特征有所差异。对此,为了能够有效施救,补液时医务人员应基于患者失液量和具体特征对补液速度进行灵活调整,进而促使补液充分发挥作用。所以,传统补液法为患者补充大量液体,极易造成人体凝血功能降低,导致损伤部位已经凝结的血栓完全脱落,压差、出血量持续增长,使得患者出现恶心、寒颤等不良反应,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死亡。相关学者[3]指出,亚休克疗法可维持Hb、HTC等生命体征指标的稳定性,避免补液影响人体凝血功能,且可确保血压始终处于低位状态,成功抢救患者,优化预后。同上述分析一致,通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且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更优(P<0.05),这充分证实了相比于传统补液法,亚休克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我们广泛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秦洁.对比研究不同补液方法(2种)应用于院前急救创伤性休克的临床价值[J].人人健康,2020(14):248.
        [2]姚砚灿,梁凯玲,李秀兵,邓华余,陆锦源.不同补液方法治疗院前急救创伤性休克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08):136—137.
        [3]何强.研究不同补液方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09):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