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在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及可靠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0期   作者:许赵冯1 赵伟龙 陈宗云通讯
[导读] 探究核磁共振成像在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及可靠性。
       许赵冯1  赵伟龙  陈宗云通讯
        安徽华泰司法鉴定所   安徽 巢湖  238200
        摘要: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成像在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及可靠性。方法:选取100例司法鉴定伤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均实施CT诊断、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以司法鉴定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准确率,评价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价值。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司法鉴定伤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鉴定新旧伤,掌握患者具体受伤时间,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司法鉴定;准确率;临床诊断;
前言
        法医临床学为重要学科,用于鉴定和法律有关医学问题,如意外事故、斗殴事件、交通事故等,评估责任方与受害方间精神损失费、营养费、误工费等费用。临床司法鉴定可有效避免欺骗性行为,法医鉴定结果在责任方与受害方未达成一致意见时提供法律诉讼意见[1]。由此可见,法医鉴定结果准确性较为重要。当前,在临床法医鉴定中多采用影像学技术,包括CT诊断、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不同诊断技术准确率存在差异。本文将以100例试验者为对象,探究核磁共振成像在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及可靠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安徽华泰司法鉴定所100例司法鉴定伤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100例试验者中,男性共58例,女性共42例;年龄是23-54岁(35.95±3.56)岁;损伤原因有:71例车祸,11例意外摔倒,8例人为击打,10例其他因素;主要损伤部位有头颅、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四肢等。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数值本研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精神异常;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CT诊断、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CT诊断:设备为16排螺旋CT(生产厂家:美国GE公司)。设定参数: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50mA,螺距为0.516:1,层厚为0.625mm,层厚为0.625mm。采用CT平扫检查,结合试验者受伤部位,保持正确体位,在患处诊断;部分被鉴定人随后实施增强扫描,在扫描前取100ml碘海醇造影剂注射,对注射速度进行控制,约为3ml/s。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使用核磁共振扫描仪(GE)诊断,分别采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CE-MRI)、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DCE-MRI)回波序列T2 加权成像(T2WI)、扫描。扫描参数如下:扩散b值选在1000到1400,T2WI扫描,参数分别为TR(4000ms)、TE(104ms),另外,视野设定是180*180mm2,层厚设定是3mm,层数设定是21,翻转角度设定是134°,矩阵设定是384*384。DMI技术扫描,参数如下:TR(4584ms)、TE(最小值)、DWI扩散因子(0、100、800 、1000、1400s/mm2)。在T2W1扫描以后,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钆喷酸葡胺注射至患者体内,共0.1mmol/kg,在手背处静脉注射。随后,采用DCE-MRI进行扫描,设置参数如下:TR(最小值)、层厚是4mm、TE(最小值)、视野是250*250mm)、层距是1mm,平均激励次数2次。将扫描结果上传至工作站中,使用软件处理数据。
        1.3 观察指标
        以司法鉴定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准确率,评价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价值。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分析
        在100例患者中,71例车祸,11例意外摔倒,8例人为击打,10例其他因素。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 讨论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事故发生率不断升高,包括打架斗殴、摔倒、坠楼、斗殴等,造成人员损伤。在确定责任以后,还应当对赔偿金额进行确定,包括残疾补偿金、医药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用等,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赔偿金额往往存在争议。因此,事故双方需要采用法律途径保护个人权益。活体损伤鉴定属于法医临床鉴定,鉴定结果为双方诉讼重要依据[2]。由此可见,法医临床鉴定结果准确性十分重要。在临床法医鉴定中,为了提高患者伤势结果鉴定准确性,不仅需采用肉眼检查,还应当采用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了解内部骨骼、软组织等损伤情况。临床法医鉴定中常见影像学技术包括CT诊断、核磁共振技术诊断,CT诊断操作简单,但诊断准确率不高。近年来,磁共振技术应用成熟,联合多参数扫描广泛应用于临床,切取得显著效果。当前,临床常用的磁共振诊断技术包括DCE-MRI技术、DWI技术等,各项应用技术发展成熟,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有效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临床司法鉴定应用磁共振技术诊断,有效检出疾病,明确疾病类型。在磁共振技术诊断过程中,不同技术的扫描序列有效整合,病灶组织的分辨能力随之提高,清楚显示病灶解剖结构。T2WI扫描为临床常用磁共振诊断方法。核磁共振技术在诊断前病灶时,弥散敏感系数处于1000-1400s/mm2扫描的特异度最高,在陈旧性、隐匿性损伤患者、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肿等病灶的诊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3]。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司法鉴定伤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鉴定新旧伤,掌握患者具体受伤时间,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彭仲武,鲁杰.核磁共振成像在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51):164-165.
        [2]林晓玲,黄振鸿.探索核磁共振成像在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31):194-195.
        [3]杨培祥,王小英.核磁共振成像在法医临床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3):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