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0期   作者:1苟旭静,2刘晓敏(通讯作者)
[导读] 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苟旭静,2刘晓敏(通讯作者)
        1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介入科,山东青岛  266109;2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骨科,山东青岛  266109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将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冠心病;应用效果;满意度
        冠心病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1]。近年来,临床上主要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式对患者实施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将会面临诸多风险,同时由于患者对冠心病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其普遍存在烦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患者疾病康复,因此探究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以及护理措施已经成为临床实践中重点内容[2]。本次实验研究将对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并深入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将60例冠心病患者纳入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51-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4±3.18)岁。实验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5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89±3.36)岁,两组患者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性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血管内超声等临床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保留完整,可以进行实验研究;无任何介入治疗禁忌症;患者意识清醒,能够配合完成全部实验内容;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次实验流程,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排出标准:具有意识障碍、语言障碍以及精神障碍;患有严重脏器损伤疾病;合并血液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实验依从性偏低。
1.2方法
        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对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首先,需要将经验丰富的护士长、质控医护人员以及责任医护人员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并由小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风险评估计划、风险管理预案、分析及评价质量等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护理工作有效性及安全性。(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想要提升护理工作质量需要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并不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与冠心病护理风险相关的知识,进一步强化其风险意识以及责任感,从而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可以通过小型讲座等方式帮助医护人员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风险识别、评价、预防以及处理等内容。(3)术前风险管理。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疾病情况、一般资料以及病史等内容,并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向其讲解与冠心病以及护理措施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改善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同时,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情绪变化情况给予其相应心理疏导,并通过列举成功案例的方式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另外,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手术预警方案,并明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操作前救援设备、药物以及造影剂等检查工作,制定应急方案,进一步防止风险事件发生。(4)术中风险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和处理,从而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同时,医护人员需要有效分析造影图,并及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导管打结、心肌梗死、血管理迷走反应等情况。若患者在手术期间血压过低,医护人员需要对其实施补液以及升压药治疗。(5)术后风险管理。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协助患者回到病房,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详细告知其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早日康复。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引导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并给予心电图监测和吸氧措施,密切观察患者手术部位皮温、脉搏等情况,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主要包括疾病观察、专科护理、安全与健康教育等,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佳。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包括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总分为100分,分数在90-100分之间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十分满意度,分数在60-90分之间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基本满意,分数低于60分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总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将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评分均低于实验组(P<0.05),详情见表1。

2.2将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管腔出现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发的,在患者发病初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将会产生心绞痛、心悸、呼吸急促等表现,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以及血栓栓塞等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介入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加之微创手术技术逐渐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使护理风险以及安全隐患日益增加,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医护人员经验不足以及护理水平有限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需要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优化创新[4]。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而且有助于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5]。本次实验数据显示,护理后实验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提升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首选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刘丽,李莉,周贺今, 等.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中的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2):1511-1512.
[2]谭亚玲.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2):28-30.
[3]王中秋,王晓彤.护理风险管理联合预警性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压氧治疗期间的作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5):185-186.
[4]张中容,张倩,赖真萍,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提升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5(20):157.
[5]罗思念,崔乐.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估[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9):132,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