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0期   作者:叶雅莉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集束化护理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
       叶雅莉
        绍兴市上虞中医医院   浙江  绍兴 312300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集束化护理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分析研究其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    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分组研究,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5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实施集束化护理,对两组干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并发症率为5.88%,与对照组19.61%相比,相对更低(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自觉症状、心理功能、日常生活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8%,与对照组80.39%相比,相对更高(P<0.05)。结论?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效果显著,可减少术后心脏不良事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脏不良事件
        引言
        冠心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临床上治疗此病的主要手段。相关的研究指出,对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对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对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   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51)。观察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49~78岁,平均(63.52±2.89)岁,原发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48~76岁,平均(63.48±2.82)岁,原发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两组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均接受择期介入治疗,并符合手术适应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感染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存在认知、神志、言语等方面障碍者;临床资料丢失者;有手术禁忌证者;配合性较差者。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有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的配合、对患者生病体征的监测,以及对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讲解等等。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成立由医师和护士组成的集束化管理小组,提前制定好护理方案。对患者的进行全面的了解,建立患者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详细信息、营养状况、精神状态、临床症状等等都进行初步的评估,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视频讲解、书面文字及口头宣教等形式,让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成因、介入手术、术中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及并发症等等,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还应提前做好排尿训练。②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生命体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安抚,此外应严格控制对比剂的使用量。注意拔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患者产生强烈的不适感。③术后要增加巡视的次数,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的变化,如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主治医师,速度处理。将患者手术的侧肢体抬高,并着重观察穿刺部位皮肤的情况,有无出血点,有无肿胀等。叮嘱患者多喝水,保持每天1000mL的排尿量。对患者家属进行术后相关护理知识的指导,一旦出现面色苍白或恶心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告知。④患者出院后进行定期的回访,详细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用药、预防及复诊情况,并进行记录。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1)心脏不良事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2)生活质量:利用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予以评定,指标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每项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护理满意度:利用自制调查表予以评定,包括服务态度、健康宣教、入院接待、出院指导等指标,分值在0-100分之间,完全满意为≥90分,部分满意为60-89分,不满意为<60分,完全满意率与部分满意率的总和就是护理满意度。


        2结?果
        2.1两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分析:观察组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并发症率为5.88%,与对照组19.61%相比,相对更低(P<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分析:观察组躯体功能、自觉症状、心理功能、日常生活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高(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析: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8%,与对照组80.39%相比,相对更高(P<0.05)。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就是血管闭塞引起心肌区域损伤、缺血、坏死,进而导致心律失常。在临床中,介入治疗成为了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具有创伤轻、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势。然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必然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引起术后并发症,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必须实施恰当的护理服务,以此预防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得到了普遍应用,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行恰当调整,以此提高护理服务针对性、规范性、科学性,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除此之外,相较于常规护理而言,集束化护理的目的性更强,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从而全面落实护理措施,构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以此增强患者信任感,提高患者配合依从性,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由此证实,集束化护理对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冠心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临床上治疗此病的主要手段。相关的研究指出,对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可有效地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集束化护理是指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患者更加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护理,从而弥补传统护理中的不足,化被动护理为主动干预。冠心病是由于患者血管腔狭窄或闭塞等问题,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和缺氧的症状,从而导致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诱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采用介入治疗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无法纠正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因此有研究表明,患者的术前心理状况,如太过紧张或焦虑,会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导致心肌缺血症状加重,进一步诱发术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将集束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会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焦虑、紧张的程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制定特定的护理措施,具有非常高的针对性,克服了传统护理方法的盲目性,规范了护理程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及遇到突发性问题的解决速度和水平,避免了因患者不良情绪而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术中是集束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血压及心电图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接受治疗,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介入治疗术后,一般要进行加压包扎,导致患者常常出现肢体麻木或疼痛,并伴随肿胀。采用集束化管理模式,术后患侧肢体抬高15°~30°,帮助身体血液循环,缩短包扎的时间,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永琼,代昱虹,何跃敏.延续性护理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依从性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8-11.
        [2]梁欣,何翠竹,苏斐,等.随访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7):782-784.
        [3]梁静云,韦慧红.集束化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7):820-821.
        [4]阮小芳.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1):195-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