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利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李洪岗
[导读] 摘要:结合新时代智慧社会建设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的开展,提出智慧水利内涵是水利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和拓展,其理念是集约建设、实用安全、云端部署、大数据应用、智能开发、泛在服务,是全方位解决水资源、水管理、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涉水事务的智能化超大型系统,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技术保障。
        杨柳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
        摘要:结合新时代智慧社会建设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的开展,提出智慧水利内涵是水利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和拓展,其理念是集约建设、实用安全、云端部署、大数据应用、智能开发、泛在服务,是全方位解决水资源、水管理、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涉水事务的智能化超大型系统,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智慧水利;建设现状;发展创新
        1智慧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的主要管理对象是江河湖泊以及为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对象是经济社会。我国地域广阔,水系多而复杂,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量大、种类多,经济社会发展对江河安澜和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要求很高。传统水利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要求,水利必须以流域为单元、以江河水系为经络、以水利工程为节点,通过智慧水利构建起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平台,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向全党全国指明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方向。智慧水利建设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广泛应用,构建江河水系和水利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网络体系,通过智慧水利建设提高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保障水平。
        2智慧水利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2.1现状
        当前水利信息化建设日趋成熟,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水利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络和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初步形成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致力于打造“一个门户”“一张图”“一个库”的水利数据中心,不断强化水利数据整合共享,构建一级部署、多级应用的水利监测、预警、响应一体化系统,规划与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初具规模,布设了若干个水利信息采集点、共有视频监视点,初步建成了水利基础设施云,不断深入水利信息资源和业务应用范围,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实现水情、工情、位置信息的自动定位,智能化感知水利建设状态,充分利用水文、气象、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水利的监测、雨情自动测报,推进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变。
        2.2问题
        尽管当前的智慧水利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尚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①智能应用不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利行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智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显现。②泛在服务欠缺。一直以来,水利行业业务应用多,公共服务产品偏少,系统应用便捷化和个性化等考虑不足。③认识不到位。很多基层水利单位对智慧水利建设目标不清晰、任务不明确、效果不确定,对智慧水利建设存在畏难情绪
        3智慧水利建设发展的创新路径思考
        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智慧水利的集约化、智能化、云端化和泛在服务性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做好防洪抗涝减灾、防旱抗旱、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生态保护,实现智慧水利的全面透彻感知、数据信息共享、协同智能管理和泛在服务。
        3.1做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的顶层设计
        要实现智慧水利的水资源统一配置、调度和管理,依循“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原则,进行水利数据模型的统一构建,深度整合水利基础数据、业务数据,为智慧水利建设提供数据依托和支撑。

同时,还要进行智慧水利应用的整合共享设计,基于智慧水利应用搭建统一应用支撑平台,整合智慧水利各项业务,如:防汛抗旱、水资源监控、水土保持等,并将水利核心业务与其他业务和政务应用相链接,进行数据统一复用、交换、地图服务调用和用户管理。另外,还要进行智慧水利安全体系整合共享的设计,秉持统一安全策略、防护和管理的原则,做好智慧水利政务外网的信息安全防护管理。
        3.2全面提升感知能力
        ①建设河流湖泊全面监测网格。在现有水文监测站网基础上,对流域面积100 的22909条河流、1 以上的2865个湖泊进行全面监测,力争覆盖流域面积50 以上的45203条河流,全面提升防汛抗旱预警预报水平和江河湖泊日常监管能力。②建立水资源管理全面感知网络。在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等项目的基础上,对重要水源地、规模以上取用水户、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行政区界河流断面进行水量、水质监测。③建设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监测感知网。对水库、重要堤防、重要闸坝(节制闸)、规模以上泵站、大中型灌区、引调水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感知。④建设水生态环境感知网络。对建有水利工程的江河生态流量、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等进行生态监测。⑤加强感知能力建设。在已有的地面监测站网基础上,充分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和手段,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提高感知能力和技术水平。
        3.3加强水利通信网络的互联和连接
        要扩大水利通信网络互联共通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全面透彻感知的干线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对防洪抗涝减灾、水资源整合配置利用、生态修复及保护等数据的互联共通。同时,还要加强水利通信网络互联通道的拓展和扩充,增大网络接入带宽,实现对水利相关数据的大容量、高速传输。另外,还要提升水利通信网络的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完善移动通讯和水利卫星传输网络,使之成为高速互联水利通信网络的应急通信保障。
        3.4提高基础设施能力
        ①加强计算和存储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展计算和存储设备,运用云计算技术,建成国家、流域、省三级水利基础设施云,实现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业务应用与服务三个层次上的集中共享。②加强水利信息灾备系统建设,考虑到智慧水利建设必然带来数据规模的极大提升,现有的灾备体系难以满足数据安全存储的需求。宜在现有的水利部与南北备份中心的基础上,按照网络信息安全的要求,在北京构建同城灾备中心,同时加强南北两备份中心建设,形成互备架构,保障水利信息安全。③加强计算与存储环境建设,满足智慧水利对远程监控、计算、存储、灾备、会商等要求。
        3.5强化水利与其他业务的协同融合应用
        要加强水利业务与其他业务的集约化和协同化,突破水利建设的专业壁垒和障碍,使之向精细化、跨层级、跨部门的方向发展,实现水利数据的鲜活、可靠应用和共享,挖掘水利数据的潜在价值。同时,通过构建更加精准、宽泛的“水利大服务”体系,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增强泛在惠民服务体验。
        结语:
        新时代智慧水利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智慧水利建设必须融合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水利各项业务,统筹各专业领域,打通政府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形成政府部门的数据集群,做好顶层设计,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建设要求,把智慧水利建设推向深入,为新时代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加强监管提供最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智慧水利现状分析及建设初步设想[J].中国水利,2018(5):1-4.
        [2]成建国,冯钧,杨鹏,等.水利数据资源目录服务关键技术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4(6):18-21.
        [3]蔡阳.水利信息化“十三五”发展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水利信息化,2016(1):1-5.
        [4]倪建军,汤敏,詹万林,等.水联网与水利信息化理论探讨及应用实践[J].水利信息化,2016(4):3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