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 王强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王强
[导读] 摘要: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在防汛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具体功能需求,保证水文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信息存储的可靠性。
        黑龙江省防汛抗旱保障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在防汛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具体功能需求,保证水文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信息存储的可靠性。在利用防汛系统进行全过程监管时,一定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的完整的防汛预案,全面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汛信息技术;应用
        引言
        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防汛工作将不断朝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前进。文章从水利工程防汛信息技术的含义和基本内涵出发,深刻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中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
        1水利工程防汛信息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防汛信息技术实际上就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采集、信息分析等模块的综合应用,即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度结合。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水利工程的防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水利防汛就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便于为防汛工作提供更为精确和快捷的数据支持。水利防汛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管辖区域内的降水量、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全方位掌握,并通过相应的数据信息采集和分析,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终达到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将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为科学的防汛提供依据,让水利防汛占据主动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人们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水利工程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行业,其防汛工作对信息化的需求相当之大。虽然我国当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不如国外发达,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就能使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更上一层楼。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不尽相同,一些较为复杂和水流量大的区域的防汛管理较为困难,所以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就相对较高。我国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防汛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及引进一些国外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定的技术改革,才能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发展。
        2水利防汛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水利防汛系统采用的是工作流技术,利用该技术实现业务数据的全方位处理和一体化控制,最终达到业务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目的,并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工作流联盟提出了相应的架构体系参考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工具、数据流、控制流,规范了相关功能的接口,制定了整个系统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2.1系统控制数据
        存储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进行相关的逻辑处理,以及一些流程控制、规则和约束条件等方面的数据。
        2.2软件构件
        软件构件主要负责完成相关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流程的定义,以及流程的审批和结束等。
        2.3开放式的可扩展模型
        水利防汛系统是采用的开放式可扩展体系的3层结构模型,构建出了一个面向水利工程建设业务框架,通过COM组件实现。最底层的系统是采用的不同的制程技术,比如数据传输和可视化追踪等;中间层是系统各个功能实现的关键层,其中包含了分类管理、结构管理和数据库的搭建;第三层也就是最后一层是系统中的各个软件系统,如一些统计分析和图片扫描等。防汛系统具备良好的开放性,让各个基本模块和框架的功能能够拓展,且结构件也能够模块化,可以满足不同组装的需求。整个系统是采用的信息模型和管理模型,两者提供面向应用的开发工具,这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能够实现用户的二次开发,以适应不同情况、不同需求。


        2.4其他应用方面大数据
        主要包含供工作流系统调用的外部应用数据。
        3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1水文信息数据库在水利防汛中的应用
        水文数据信息化能够构建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所存储的信息能被充分应用于水利防汛。我国各个流域所积累的水文信息量较多,而随着近些年来相关信息的再度增多,水文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大,这些数据也就成为决策的重要基础资源。所以,要想构建出高效的水利防汛系统,就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基础数据,实现水文数据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数字化的目的在于提供便捷的数据索引,网络化的目的在于数据传输,在两个方面都充足的前提下,水文数据就能得以充分应用。而做出防汛决策还需要一部分其他参数,比如水流量、雨量、水位等,通过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演算和分析,就能为水利防汛做出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当下许多沿海地区的水利部门都已经建立了可靠的水文信息数据库,一些发达的地区还专门建立了公众号,便于周边群众随时查询水利信息。总而言之,防汛工作并非仅仅是防汛部门的工作,同样是广大群众的职责,将水文数据信息存储于信息数据库,除去一些涉及政府不公开和保密的信息,其余的天气信息都能放入信息平台,防汛工作人员将信息公开化处理,以满足人们和工作人员对水文数据的需求。
        3.2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在水利防汛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完美结合,信息技术自然也就成为水文信息技术的载体。随着当下雨水监测系统和末端传感器雨水观测体系的广泛应用,水利防汛工作的开展也更加便捷和高效。末端传感器主要包含水温传感器、含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能够将大量的雨水信息进行采集,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信息传送到控制中心,为高层决策机构做出决策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支持。而传感器所应用的通信技术包括短波、卫星、组网和GPRS等,不同的通信技术的优缺点不尽相同,短波需要占用专有的通信频道,GPRS所需要的成本较低,而组网比较灵活便捷,不管应用何种技术,其关键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和稳定。由于其中多数设备都是由机器完成,一旦机器发生故障,将会导致数据传输出现异常,极大地影响最终决策。
        3.3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在水利防汛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远程防汛会商系统也将被广泛应用到水利工程中。会商信息的集成通常是利用超文本信息系统展现出来,具备较强的动态性、交互性以及便捷性。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利用宽带网络和远程视频,将各个节点上的雨水信息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传输给中央决策层,且现场人员和决策人员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和沟通,讨论天气信息,共同做出防汛决策,极大解决了决策人员必须去现场观察的麻烦。在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得以广泛应用之后,极大提升了防汛指挥的高效性,对雨水的监测更加科学和合理。总体而言,水利工程的负责人要重点关注水利信息和工程建设的整合,由于我国的水流区域较为分散,要想将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作为公众资源无疑困难重重。所以各个地区的水利部门都需要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水资源数据中心,将当地的水资源和防汛情况上传到网上,实现水资源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建立出一个统一的信息存储平台,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监控。
        结束语
        综上述,水利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防汛工作的有效性决定了工程的最终成败。因此,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防汛信息系统,将水利防汛工作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中,并利用科学合理的防汛手段,形成一个管理有序、监控有力和程序透明的规范化防汛平台,最终达到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理、提升防汛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J].杨帅.  建材与装饰. 2018(01)
        [2]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赵冰洋.  吉林农业. 2017(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