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雪梅 孙改玲 于利红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下肢骨牵引针道感染的因素,为患者早期针道愈合及今早开展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骨科住院的98例行下肢骨牵引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科室成立研究小组,对可能引起牵引针道感染的一些因素进行讨论并规整,以及查阅文献设置了一个查检表,对这98位骨牵引患者由责护组长每天进行追踪查检,并将查检结果进行专人汇总,对确定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下肢骨牵引患者存在针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生感染的人数为10人,感染率为10.2%。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牵引时间和牵引期间合并其他手术为针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下肢骨牵引的针道感染与多个因素相关且针道感染普遍存在,建议科室对这些因素加以大数据分析,并对针眼分泌物进行培养,制定一套牵引针道护理准入标准,降低针道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骨牵引;针道感染;影响因素
下肢骨牵引是下肢骨折患者常用的固定方法之一,也是下肢骨折的一种治疗手段,它是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抗软组织的紧张和回缩,使骨折或脱位进行修复。针道感染是骨牵引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个并发症,因为钢针直接穿过皮肤进入骨质,如果消毒不严,护理不当,极易引起针孔感染的发生。由于判定针道感染的标准不同,文献对于针道感染率的报道差距较大。国外文献报道感染率从1%的重度感染到80%的轻度感染不等[1],经皮骨穿针主要集中在2%到40%[2]。国内文献报道感染率从3.5%到40%不等[3-6]。针道感染不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如果针道护理不当,就会导致针道周围细菌增值,患者抵抗力下降。对于如何降低针道感染,现有的文献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哪种针道护理方法最有效,也未出台相应的护理指南和临床实践标准。因此分析下肢骨牵引针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找出原因实行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1资料选择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骨科住院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53例,年龄17~85 岁。排除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术野皮肤在术前均完好。
2 实施方法
2.1 科室护理组长经查阅文献及讨论,制定出易引起骨牵引针道感染因素的查检表,并由责任组长对每天行骨牵引的患者进行查检。时间选在每天下午,地点在骨科病房。 (1)入院二次评估:当协助医生给患者做好牵引手术后,责任护士先查阅病例,看患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既往术史及既往疾病史。(2)进行护士培训:对设置的查检表进行全科护士的培训,制定查检标准。(3)获取主管医师的支持:对有针道感染分泌物的患者由医师开具分泌物细菌培养医嘱,检查结果由责任组长进行汇总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4)获取家属的支持:给他们讲解牵引过程的重要性,让他们及时汇报病人的情况及病人的主诉,让他们照顾时不要给牵引绳上压重物,重锤重量不要随意增减,克氏针不要随意松动。(5)采取交接班制度:责任组长换班或者休息时将病人的具体情况交接于另一个责任组长,夜班护士将病人的病情交接于白班接班的组长。
2.2 所有行下肢牵引患者在牵引24小时期间均有浸湿碘伏的无菌纱布包裹,24小时过后均严格进行每日两次牵引针眼的消毒,其中80例采用碘伏消毒,18例采用酒精消毒,对有炎性渗出的给予一日两次激光照射,有渗血的给予蝶形纱布覆盖。
3针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针道有脓性分泌物;患者针道周围出现红肿,局部发热,疼痛或压痛;患者针道周围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感染部位的引流物细菌培养阳性。具有以上之一即可诊断为针道感染[7]。
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确定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5结果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固定时间和其他手术为针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1和表2。98例患者发生感染10 例, 感染率10.2 %, 其中浅部感染7 例, 深部感染3 例。发生感染的患者浅部感染加强消毒针眼,激光照射;发生深部感染的患者, 拆除骨牵引针后, 加强换药, 抗生素治疗, 感染均得到控制。经细菌培养,感染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同时,刘文和, 李先安等[8]报道,感染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微球菌,G-杆菌, 真菌等。
表1
表2
6 讨论
骨牵引是利用克氏针穿入骨骼内直接牵引骨骼或牵引躯体患部,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因而在临床骨科治疗中已得到广泛使用。由于针孔在外长期暴露,钢针移位后可将细菌直接带入针孔引起感染,因此牵引针道感染是骨牵引最常见的一个并发症。
本研究中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固定时间和牵引期间同时做了其他手术为针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目前国内有关针道感染因素的报道较少,经研究结果分析,年龄>50岁的感染率比≤50岁的感染率高,考虑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骨钙浓度下降,抵抗力也大大的减低,因而成为易感染人群,预后也相对较差。患糖尿病的感染率比不伴糖尿病的患者感染率也相对较高,可能因为糖尿病病人体内胰岛素缺乏,蛋白质合成减少,抗体(免疫球蛋白)合成同样减少,因此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糖尿病病人的体液含糖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据刘洁杏,梁安靖等[9]报道,患者伴发糖尿病(OR=3.954)的危险性最大。在本研究中,科室对80位患者采用碘伏消毒,18位患者采用酒精消毒,酒精消毒的牵引感染患者感染率高于碘伏消毒的患者。安尔碘皮肤消毒剂具有强而持续的杀菌作用,且对皮肤刺激小、着色浅、无需脱碘、干燥快,可有效达到较佳的抗感染作用,而由于针孔暴露在空气中,医护人员可及时观察针孔处情况和及时处理异常情况[10-12],用安尔碘消毒针孔周围2次/d感染率由52.63% 降至12.7%。以上几种都是就感染率来解析的,并无多因素分析产生的最终结果。这可能与我们收集的病例数不够多有关,后期我们会继续追踪调查。
本研究提示,骨牵引的针道感染并非一种因素造成的,而是与多因素有关。我们对于骨牵引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各项指标的监测。在护理上,我们应严格观察患者针道口的变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后期在医护人员共同的努力下,我们会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加大对下肢骨牵引患者做针道细菌培养的数量,这样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下肢牵引针道感染的情况,更进一步研究培养细菌结果和临床症状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互相关联性。
参考文献
[1]Green S A.Complications of external skeletal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80):109~116.
[2]Yuenyongviwat V,Tangtrakulwanich B.Prevalence of pin-site infection:the comparison between silver sulfadiazine and dry dressing among open tibial fracture patients[J].J Med Assoc Thai,2011,94(5):566~569.
[3]刘仁群.骨牵引针道感染的原因分析[J].全科护理,2007,5(27):45~46.
[4]杨晓琴,程丽,李玲,等.生理盐水用于骨科经皮钉道口护理的可行性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4):9~10.
[5]宁荣香,胡章颜,马乐娟.胫腓骨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针道感染的预防性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11):6~8.
[6]沈为民,于葳,张秀丽,等.骨搬移术后外固定器针口护理的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40.
[7]李彦春.安尔碘与乙醇皮肤消毒液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对比[J].健康必读 (旬刊),2011, 9:12.
[8]刘文和, 李先安, 陈志伟,等.骨牵引针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4,6(2):8-10.
[9]刘洁杏,梁安靖,丘雪梅.骨牵引针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24): 6031-6032.
[10]程惠仙,蒋群花.医用敷贴在骨牵引针孔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 9(15): 38-39.
[11]罗菊秀,下肢骨牵引患者需求与不适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 2):368.
[12]杨灵慧.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 中旬刊,2011,24( 7):3377 -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