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彬,王莉萍*
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实验中共选取研究对象73例,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在对其进行检查诊断后均实施消化内镜治疗,治疗后,39例患者停止出血,其余34例患者再次出血,本次实验中,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究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据实验分析来看,再出血组、未出血组两组患者的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出血量、血小板、Hb、BUN数据存在有明显差异,(P<0.05),而其余性别、年龄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出血量、血小板、Hb、BUN是治疗后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引言:临床常见急性病症类型复杂多样,均具有发病急、对患者身体伤害大的特点,如上消化道出血。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常见胃、十二指肠、胰胆病变等,会出现突发性上呼吸道出血,患者会伴随有明显的咯血、便血症状,对患者身体影响较为严重[1]。如今,上消化道出血可使用消化内镜治疗,即通过将消化内镜伸入至患者消化道内,直观的对出血部位进行针对性处理。但是据实际情况来看,在使用消化内镜治疗后,有一定可能会出现再次出血,本次对照实验中,探究了治疗后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中,共有研究对象73例研究对象,为我院消化内科于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收治,均存在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经胃镜检查,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较多,包括有29例血管渗流、25动脉喷血、9例活动性渗血,同时据检查,组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未合并有呼吸衰竭、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符合实验入组标准。未出血组的3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18,年龄介于31~69岁,平均年龄(45.63±2.25)岁;出血组的34患者中,包括有16例男性、18例女性,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年龄(41.22±3.06)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组内患者均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协助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姿势,将消化内镜插入至患者消化道内,使用内镜直接观察患者出血部位,在确认治疗部位后,使用冷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去除出血部位血痂,使出血点直接暴露于内镜中,使用药物喷洒止血或者套扎止血。同时,应使用比例为1∶10000的肾上腺素于出血部位周围进行喷洒,且肾上腺素总用量要控制在8~10mL,最后需使用浓度为1%的硬化剂,检查无误后完成治疗[2]。
在消化内镜治疗完毕后,不可直接退出消化道,需密切观察出血点5min,在无出血情况后退出,随后要嘱咐患者24h内不可进食,并给予常规输液、稳定水电解质等治疗。若于24后、48h后无出血情况,可逐步进食,但饮食形式应以流质、半流质为主。
1.3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中的观察指标以消化内镜治疗后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3.0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以(P<0.05)表示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表1分析来看,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出血量、Hb、BUN是主要危险因素。
3.讨论
当前,在急诊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中,消化内镜治疗是止血的最佳疗法,据实际情况来看,在治疗后大约有10%~30%的可能会再次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本身本身便属于一种疾病病症,短时间内出血量较高,而在再次出血后,极有可能会给患者身体带来较为严重的伤害,甚至有生命危险[3]。本次实验中,详细探究了消化内镜治疗后上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通过表1来看,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出血量、Hb、BUN是主要危险因素。机体是一个稳定的内环境,血液是机体中的重要物质,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下,机体内短时间内血液会大量流失,极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列危险情况的发生,休克便是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阶段过程中,机体内环境会出现明显紊乱情况,如血小板异常、血红蛋白、血尿素氮异常等。对此,在对患者实施消化内镜治疗后,应于24h、48h内密切关注,以防再次出血。
通过本次实验分析来看,消化内镜治疗后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应在术后加强监护,并及时做好相应的处置措施。
参考文献:
[1]贺加星. 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手术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15.
[2]陈建梅. 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及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度评估[D].天津医科大学,2015.
[3]彭敦煌. 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5):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