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2期   作者:贺小丽
[导读] 通过对68例临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原因分析,探讨DVT发病机理。
        贺小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疗中心 创伤二科,重庆 渝中 400010)

        【摘要】目的:通过对68例临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原因分析,探讨DVT发病机理。方法:通过回顾临床资料,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引发DVT的预防措施,对已经发生DVT的患者,如何精心做好抗凝、溶栓期间的护理,防止发生肺栓塞(PE)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医护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DVT的多发及危害,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护理干预。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护理;干预
        
        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科疾病,好发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血栓远端静脉高压和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我国DVT的发病率和确诊率日益多发,认识DVT的发病机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减少DVT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下肢DVT的发病机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原因主要因素是血液成份改变、血流滞缓和静脉内膜损伤三因素,而引发DVT往往是这三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
        2危险因素
        2.1外科手术及创伤  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创伤程度及术后卧床时间是引发术后DVT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骨折和骨科手术。
        2.2妊娠和分娩  孕后子宫会逐渐增大,静脉回流变差,下肢血流滞缓。孕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再加上孕妇活动量小,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3恶性肿瘤  在DVT病人中,有约19%—30%并存恶性疾病,在恶性肿瘤病人中约15%出现DVT并发症,以妇科肿瘤和消化道肿瘤为多见。
        2.4高龄患者  老年人血管内膜粗糙,内膜受损增多,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肿瘤,这些都可能增加DVT形成的危险性。Warbel[1]等的研究发现,发生DVT病人的平均年龄为58.4岁,80岁病人比30岁病人发病率可增加30倍。
        2.5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使下肢肌肉的收缩减弱、肌肉萎缩,静脉回流失去了“肌泵”的作用,致使局部血液於滞,血液粘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通过对68例DVT患者分析,卧床2周的病人DVT发病率明显高于卧床3天的病人。
        2.6有既往史者  约23%—26%的DVT病人既往有血栓病史。而深静脉血栓既往史者具有较高的再发风险,其术后再次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约增大8倍[2]。
        2.7其他易患因素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股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深静脉置管不仅损伤静脉血管壁,同时在所置入的导管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3]。日常生活中,受寒劳累后血管痉挛,久坐久蹲致血流不畅,易致血栓形成。
        3护理干预
        3.1做好高危人群健康宣教  积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健康宣教,向病人讲解DVT的病因、常见症状、危险因素,告知病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心理,提高出院治疗依从性,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3.2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多吃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使血液稀释,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忌高脂肪饮食,以免增加血液的粘稠度。
        3.3早期功能锻炼  DVT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h就应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作跖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4]。对其他多种DVT高危因素或高凝状态的病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
        3.4抬高下肢促静脉回流  尽量避免将软枕直接垫在膝下或腘窝下,过度屈髋,影响静脉回流[5]。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在下肢下垫软枕,或抬高床尾,与床面成200~300角为宜。患肢禁止按摩,防止血栓脱落形成肺栓塞。


        3.5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临床上作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穿刺部位。DVT高危患者应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以减少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防止各种微粒进入静脉通过道[6]。
        3.6观察DVT患肢的症状  下肢DVT的主要表现是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对高危人群需认真观察,对比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才能提高对DVT的早期诊断率。
        3.7机械性预防  弹力袜或者下肢气压泵的使用可有效降低DTV的发生率。本组病例对2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4例双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当天即给予弹子袜和气压泵治疗,应用1-2周,结果26条患肢均未发现明显水肿、胀痛等,无一例下肢血栓发生。
        3.8 药物性预防  对易发生DVT的高危患者应预防性应用抗栓药物,如小剂量肝素、阿斯匹林、华法林、等降低血液粘滞性,预防血栓形成。低分子量肝素由于其抗凝作用强,临床少见出血,在预防DVT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低分子肝素应及时、准确、周期性使用,应用于急性期和术后伤员。
        3.9护理
        3.9.1一般护理  加强DVT的一般护理,可减少患者加重病情的不利因素,为患者恢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影响,应给予药物降血脂治疗、控制高血压、改变血液粘稠度、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在治疗期间应避免各种创伤性操作,除积极抗凝、溶栓等治疗外,急性期应卧床休息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在溶栓期间应减少直立性活动。
        3.9.2患肢的护理  对已出现DVT症状的患者,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卧床,抬高患肢15—30度,或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0—15度,可使髂内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缓冲肿胀痛[7]。对于重症下肢DVT患者术前每日用60—70度温水泡洗患肢两次可有效缓解肿胀[8]。
        3.9.3溶栓护理  (1)疗效观察。用药后每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应立即向医生汇报;(2)并发症观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多为牙龈出血、注射部位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及手术切口的血肿和出血。用药后需严密观察出血倾向,每周查凝血酶原时间2次。(3)溶栓后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3.9.4肺栓塞的观察及护理  肺栓塞的发生与DVT阻塞部位有一定关系,膝以上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可能性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如出现突然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病人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尽量安慰病人,减轻病人的恐惧。如无溶栓禁忌症,立即给予溶栓聚合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1]古成番,凌去霞.颅脑手术病人并发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2):553-553.
        [2]李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31-32.
        [3]黎介寿.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趋势[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0,17(1):1-4.
        [4]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5.
        [5]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330.
        [6]李玲,戴亚克,罗洪.下肢DVT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56-457.
        [7]张爱果.下肢DVT的治疗观察及护理[J].临床医学,2000,20(12):58-59.
        [8]王梅新.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症手术前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3):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