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贞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北省荆门市 448000
摘要:目的:观察在新生儿肺炎的护理中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儿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运用循证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8.59±1.03)分,对照组为(89.79±0.26)分,P<0.05。结论:在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护理中通过运用循证护理可加快患儿的疾病康复进程,并可改善护患间关系。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常规护理;循证护理;效果
新生儿肺炎属于新生儿阶段高发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若不能有效治疗和干预,还可能造成新生儿死亡。该疾病的发病急且变化较快,患儿的并发症率较高,进一步提升了治疗和护理难度,为了改善患儿的病情状况并促进其康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给予科学的护理服务[1]。循证护理的运用中通过收集与疾病和护理相关的循证依据,并结合患者病情状况来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有利于确保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下将分析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运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2月~2020年6月本院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依据护理模式分组,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出生日龄3~16d,均值为(9.5±1.3)d。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出生日龄2~18d,均值为(9.4±1.3)d。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运用常规护理,如患儿的用药护理、病情观察、环境护理以及与患儿家长间的护患沟通等;观察组患儿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如下:(1)在患儿的循证护理前,需要总结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新生儿肺炎护理有关知识进行细致的筛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循证护理计划方案;(2)患儿治疗期间需要开展全面的封闭式管理,例如医护人员在出入患儿病房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手部清洁以及消毒,对于患儿之间需要运用物理屏障进行隔离。同时与家长进行沟通,给予心理疏导和健康知识教育,从而缓解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提升起配合度。针对一次性医疗用物进行严格的管理,在使用前需要详细分辨用物包装完整度以及生产日期等。针对使用过后的吸痰管,一次性注射器以及输液器等需要及时收纳在医疗废物回收容器当中。对于病房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加强病房的消毒,确保室内外的安静以及良好的温湿度;(3)护士进行患儿到轮班监护,对于症状表现进行详细观察,重点对体温、精神状态以及呼吸等情况进行观察。每日定期对患儿体温进行测量,如高温持续不退采取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措施帮助降温。针对呼吸困难以及鼻子不通畅等患儿,需要给予吸痰护理,同时避免吸痰操作频率太过频繁。
1.3评价标准
(1)统计并对比2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2)利用问卷调查表法对于2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s),组间数据行t/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康复时效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患儿康复时效指标对比(±s,d)
2.2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8.59±1.03)分,对照组为(89.79±0.26)分,组间对比P<0.05。
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阶段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并且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新生儿出生后机体免疫能力相对较差,在发病后并发症多且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做好科学的护理服务,特别是加强患儿的监护工作,有利于提升患儿的疾病治疗效果并帮助缩短短其住院时间。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在提升护理质量以及改善护患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循证护理的运用前充分总结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进而筛选与本次护理相关的医疗信息,之后结合患儿的病情状况以及院内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完善的护理方案,有利于提升护理的针对性全面性和科学性[3]。本次的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在护理期间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短于对照组,与此同时,观察组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也进一步证实,循证护理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护理中通过运用循证护理,可加快患儿的疾病康复进程并可改善护患间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艳辉.循证护理模式在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19(5):164.
[2]张晓敏.循证护理模式在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9,6(50):117.
[3]于妍.循证护理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家庭医药,2019,28(3):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