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2期   作者:赵倩
[导读] 对于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纳入研究的患者是80例,分成基础护理组、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组,两组人数分别是40例,比较成效,即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情况。
                赵倩
        湖北省 武汉市第五医院  普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50
        【摘要】目的:对于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纳入研究的患者是80例,分成基础护理组、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组,两组人数分别是40例,比较成效,即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情况。结果:通过对比观察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术中干预组明显的优势于基础护理组,p<0.05。结论:为了有效的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问题,采取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举措可以得到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在各种并发症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对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产生的因素就是静脉壁受到损伤,减缓了血流速度以及高凝状态引发,可对治疗以及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1-2]。科学的护理干预,是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本研究进行分析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成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病患一共是80例,全部是髋关节置换术者,其中具有50例为半髋关节置换者,30例为全髋关节置换者,选择的时间是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随机将80例病患分成两组,在基础护理组、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组(术中干预组)中各具备40例,两组男性和女性分别是25例、15例,年龄平均是(60.3±2.1)岁。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基础护理组应用的护理模式就是一般的基础干预,内容包括:确保手术室的温度、湿度适合人体的最佳舒适状体,按照医生的要求,帮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同时配合医生完成相应的操作。术前要落实好各项准备工作,告知患者和家属需要注意的内容,并密切的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叮嘱术前禁食、禁饮。术后要定时的辅助患者更换体位,防止长时间的压迫局部皮肤,而且要健康饮食,提升机体抵抗力。
术中干预组采取以上的护理内容基础上,再落实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佩戴间歇式充气压力仪到大腿跟小腿部位,术后调节到间歇压力模式,从脚踝-小腿-大腿依次加压,完全的排空下肢静脉到重新充盈状态。加压时间每次是2h,间隙休息半小时;第二,术中在平卧位时,适当的抬升下肢为15°,屈曲膝关节,对双侧下肢进行按摩, 从小腿移动至大腿,对比目鱼肌和摩腓肠肌重点按压,间歇式充气压力仪在间歇期时按摩腿部至完成手术;第三,手术期间尽量防止穿刺下肢部位,选用上肢静脉穿刺,避免限制下肢活动,让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穿刺,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第四,术中具有失血过多者,尽快的输血治疗补充血容量,防止由于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引发大量释放凝血酶与激活前凝血酶物质对凝血-纤溶系统平衡性构成影响,进而提升下肢深静脉血栓率;第五,加强防寒保暖。加盖毛毯覆盖上身、下肢部位,防止病患流失身体热量引发静脉淤阻,合理的调控手术室温度,保障患者的生理舒适度;第六,加强术中配合度。确保手术相关物品齐全,维护手术操作正常进行,加快手术完成速度,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严密的监测临床指标,如有异常针对性的处理。全部的操作均遵循无菌操作要求展开。
1.3观察指标[3]
        统计两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同时对于手术指标(手术操作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失血量)进行对比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以(±s)形式表达计量资料,以[n(%)]方式表达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X2对比。如果结果具备统计学价值,则p<0.05。
2结果
两组落实不同的护理模式之后,术中干预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基础护理组,p<0.05;同时对比各项手术指标,术中干预组同样更优越于另一组,p<0.05。

3讨论
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就是,损伤到了血管壁之后,引发血液高凝和外源性因子刺激所致,属于手术治疗方法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而且多见于髋关节置换手术中[4-5]。血液高凝以及凝血功能亢进会提升粘度,对凝血机制进行激活,也就增加静脉血栓率。尽早的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针对性的干预,是有效的改善的重要途径。应该及时的严密处理好隐匿性血栓,不然会引发各种严重的后果,阻碍患者的康复,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当前,各医院已经高度的重视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力争减少或者避免出现此种并发症,维护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在此次研究中,主要是采取分组对比观察的方式,探究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成效,在术中护理人员加强了保暖服务、及时的止血输血、合理的调整体位、采取软垫缓解压力等等举措,得到了良好的护理成效,护理干预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的低于基础护理组,显示出应用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具备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举措可以明显的防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问题,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是推动患者术后尽快康复的保障,值得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付艳茹.探讨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2):101-102.
[2]米冬梅,潘维梅,刘锦昭,等.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9,28(14):113-114.
[3]初晓杰,韩蕾,何剑,等.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9,28(11):135-136.
[4]夏志华.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4):184.
[5]吴秀英,刘俊敏,闫宾,等.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154-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