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福
广东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创业者经验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很强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失败和成功两方面的创业经验。高校通过筛选成功创业者进行交流,这将导致幸存者偏差、锚定效应、条件推理的内容效应,诱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认知差异。本文建议,通过强化失败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数据分析、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规避认知差异,从而实现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 创业者 创业失败经验 创业意愿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后,高校纷纷启动各种大学生创业活动,例如成立创业创新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比赛”和“互联网+”比赛等。同时,高校纷纷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开展互动或者讲座。学生接触的创业人士,其身份标签具有“成功”特性。“成功创业”身份标签是学生感受创业结果唯一认知结果,而对创业中失败的感知仅仅占比很低,因此本文探究创业者失败经验将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
一、创业意愿与创业者失败经验的概念及联系
(一)创业意愿和创业经验概念
Vincent和Roger(1997)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者旨在创建新企业或者为现有组织增加价值的一种心理状态[[1] Vincent.A.Mabert,Roger.W.Schmenner.Assessing the roller coaster of downsizing [J].Business Horizons,1997,40(4):45-53.][1]。创业意向的强烈程度,影响创业者对未来创建新事业的可能性判断。Krueger 和 Carsrud(1993)建立的创业意向模型中指出,创业意向越强烈,则创业行为就越有可能发生[[2] Krueger.N.F,A.L,Carsru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J].Entrepreneuri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3,5(4):315-330.][2],因此,创业意向作为创业行为的前置因素被广泛 关注。而其他创业者经验包括了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创业经验在前人研究中具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Sarasvathy(2001)提出的知识论,即创业者在不确定环境和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做出决策,进而有利于创业者更能识别和开发机会的知识[[3] Sarasvathy S.D.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2):243-263.][3];第二种含义是Davidsson和 Honig(2003)提出的管理经验论,即创业者先前积累的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创业者的创业意向,并促进机会识别过程[[4] Davidsson P and Honig B. The role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among nascent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18(3):301-331.][4];第三种含义是Shane(2000)提出的职能经验论,即创业者先前在不同职能领域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包括营销、研发、制造、财务和行政等方面,其能够帮助创业者积累与解决顾客、竞争对手、技术、市场等问题有关的知识,提高其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的能力[[5] Shane s and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25(1):217-226 .][5]。
(二)创业意愿和创业经验的关系
创业者经验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已经在前人研究中被予以证实,其中创业成功经验和创业失败经验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被分别比较分析。Ucbasaran和Westhead(2003)指出,创业者的经验中积累的人际资本,可以帮助其更好的获得创业信息和识别创业机会,进而造成创业者更强的创业意愿[[6] Ucbasaran D,Westhead P,Wright M. Does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influence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J]. The Journal of Private Equity,2003,1(1):7-14][6]。彭华涛(2014)研究表明:创业者的成功经验能够使得创业绩效更好,创业持续时间更长,更有可能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7] 彭华涛.连续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传承及作用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4(4):179-180.][7]。郝喜等人(2019)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失败经验可以提供可借鉴的知识,从而提供后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8] 郝喜,朱兆, 刘依.失败情境下创业学习、创业知识与再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6):19-25.][8]。
(三)创业意愿和创业者身份的关系
在创业者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创业者经验通过创业者身份这一具体形式直观表现。韦慧民(2014)对国内外的创业者身份研究总结,将创业者身份分为基于角色的分类、基于社会身份的两种定位。通过创业者身份动态的界定过程,传递给创业者和其他人,使得创业价值、创业正面形象、创业定位及决策、创业绩效等因素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生作用[[9] 韦慧民,潘清泉.创业者身份及其建构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20-28.][9]。成功创业者身份标签为学生创业意愿提供激励作用,而失败创业者身份标签缺失,学生创业意愿抑制因素被人为剔除。
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学生与创业者沟通过程中,创业意愿首先受到创业者经验的影响,但受到人为设定的限制,学生一般接触的为成功创业者。其次,创业者经验通过创业者身份向大学生传递出创业相关信息,而成功身份一般塑造了创业正面价值和收益提示信息。最后,大学生对失败创业者身份和经验获悉较少,从而导致大学生可能忽视了创业的风险要素。
二、忽视创业者失败经验的成因和后果
(一)忽视创业者失败经验的成因
1、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把观察对象总体按一定标准筛选所造成的筛选出来的对象与总体的差异,这种偏差导致认知的差异[[10] 卢映西,宋梦瑶.经济学研究要注意避免幸存者偏差因素的影响--———以企业绩效和利润率下降规律研究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20,6:73-80.][10]。高校举办创业者讲座时,选择的一般为创业成功的人士,这一行为诱发了幸存者偏差,其结果致使学生局限于以偏概全的困境之中。幸存者偏差导致致使学生创业意愿形成过程中,强调创业的收益和忽视创业的风险。
2、锚定效应
Kahneman和Tversk及其后来者的研究表明了人的推理过程中存在锚定效应,即人将认识对象或认识对象的某一特征作为参照,在后续的认知和推理过程中锚定其参照物进行分析[[11] Kahneman,D.,Tversky,A. Choices,values and fram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7][11]。创业者的成功身份是唯一的标签,大学生将会锚定其成功身份,仅受到成功身份中蕴含的创业成功的经济收益、社会地位、价值实现等要素影响,创业风险、财务危机、家庭事业不平衡等因素则被剔除出认知。
3、条件推理中的内容效应
心理学家华生(Wason)1966年设计了“四卡选择任务”实验,发现主体在条件推理中会出现“内容效应”,即人在现实中的推理结果和单一依赖逻辑条件推理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是由于条件和结果中具体内容不同而导致的。在大学生与创业者交流过程中,成功创业经验和失败创业经验作为不同的内容,会导致大学生在创业意愿形成和决策时出现偏差,即成功创业经验更易使学生做出创业决策,而失败创业经验更易使大学生否定自己的创业决策。
(二)忽视创业者失败经验的后果
由于幸存者偏差原因,高校在选择成功的创业者作为交流的对象,而忽视创业失败者,虽然在强化大学生创业意愿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创业失败者的经验无法传递,导致学生无法从收益和风险双维度全面认知创业活动。
当锚定效应发生时,大学生在创业意愿的形成和强化过程中,将以创业成功者的经验和身份为锚定对象,即对创业获取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等价值的关注为主。而创业失败导致的经济利益受损、社会地位下降、个人试错成本的承担等要素,无法被学生进行的系统的认知。
由于幸存者偏差和锚定效应,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推理过程中,尤其是在对自身资源与创业收益、风险可能性匹配决策中,更容易出现内容效应的作用。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以成功创业者经验、身份和收益风险比较为推理的条件内容,而偏离真实的逻辑推理过程,进而出现判断误差。
三、大学生创业意愿激励手段改进
大学生创业意愿受其他创业者经验的影响毋容置疑,但高校刻意筛选成功创业者而导致大学生对创业认知误差出现。为避免误差的最低限度的影响,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激励手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一)强化创业失败案例剖析
为规避成功创业者筛选导致的幸存者偏差,大学可通过对创业失败案例进行强化剖析。一方面是对幸存者偏差的纠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失败经验对创业风险进行总结。创业风险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对未来创业成功可能性进行科学系统的判断。
(二)创业数据的分析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与创业者经验相关,但非唯一的方式,还可以通过间接创业数据的了解并发生促进作用。高校可以挖掘现有创业就业的数据,例如,通过数据跟踪形成的时间序列分析,对个案数据与总体数据差异的科学解释等。通过数据挖掘,高校为学生创业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直观性提供依据。
(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模式设置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模式沿用传统模式,例如,学生必须按照专业毕业要求完成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内容,知识体系被本专业覆盖。而创业者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更加综合的体系,以便对环境中机会识别和风险预测;另一方面多维度知识的相互验证也能够对识别和预测的准确性、稳定性有更强的保障。因此,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培养还必须要求知识体系的革新,以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较好的符合创业活动的特征。
文献综述:
[*蒋福 男 1980.11出生,湖南永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