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贝、周柳利、陈恩宇、刘昱君、李文诗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摘要】社会、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的现状之下,人口逐渐增加,城市灾害不断增多,公共卫生事件尤为显著。在城市开展规划建设工作时,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抗风险能力应该引起有关责任部门的重视。从国际发展的角度来看,防灾减灾规划的工作之间的差异和传统防灾减灾规划下工作弹性城市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合理规划方案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城市防灾减灾和预防的公共卫生事件,以保证城市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韧性城市 防灾减灾 公共卫生 分析研究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些灾难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较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怎样完善和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危及到公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甚至国家安全。本文在分析发达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析,展示了一些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议和意见。
1.韧性城市理论的相关概念
韧性城市的概念性质准确是指某一个城市又或是这个城市整体系统能一定程度抵御外部带来的冲击,主要的一些特征和大部分的功能对于这个城市而言能够不受影响的一种能力。“具有弹性”和“弹性城市体系”是国际社会上来说,在防灾以及减灾的相关领域比较常用的这样两个概念。当某些灾害发生时,拥有一定的抗灾能力的城市能够较好抵御冲击,快速进行反应和灾后的恢复,并通过高适应性更快更好地去应对一些未来有可能存在的灾害风险。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
危及到社会公共安全、社会正常秩序以及大众群体生活的各种各类突发事件称之为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分为四个级别:一级灾难、二级紧急情况、三级复杂紧急情况和四级危机。
突发的没有征兆的公共卫生事件即为不明来源、不明具体原因的群体性大范围扩散疾病、突发的极端危险扩散传染病、严重的食物中毒、工业中毒等会对公共卫生、对全社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一定程度损害的事件以及其他某些极大影响社会公共治安运转的公共卫生的事件。
3.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分析
3.1美国
美国较早探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其应急和危机管理能力居世界领先水平。美国在经历了1999年“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2001年“9.11”、2002年炭疽的挑战和应对后,不断更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急能力不断增强。
美国的相关应急立法比较早,形成了以联邦法律、总统令和政策方针为主体的应急体系,各州也有相应的制度规定。
在1979年之前,美国采取的是“分灾、分部门”这样的应急管理模式;1979年之后,美国放弃了单一的灾害管理模式,开始运行以联邦应急管理局为核心的综合应急管理模式,也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采用“联邦州地方”三级管理体制,具体分为纵向主系统和横向子系统统一。
3.2日本
世界自然灾害高发国家——日本,地处亚欧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每年有1500次地震。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在长期的救灾过程中逐步形成。日本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总体运行良好,是综合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系统化、立体化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在1923年关东7.9级地震、1995年阪神7.3级地震、2011年东日本9.0级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福岛核泄漏严重后形成了。1998年前后,日本先后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与传染病有关的健康事件实施要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复。
典型的“国家级独岛府县石顶村”三级模式即为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核心地位是中央防灾委员会。灾后主要负责防灾预案的实施、防灾事项的相关会商、防灾专项调查、指导地方防灾会议和综合防灾部门等工作国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策划者,在疾病预防、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4.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缺乏信息交互机制。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搭配与有机合理的合作来对这些危机进行一定的控制和有效的处理。由于缺少一些内部的协调机制,不同的部门在应对危机时不太能及时的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控和整合,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应对危机的难度。
缺乏比较完善和全方位的危机决策机制。在我国,缺乏发挥核心作用的协调机制和配套研究机构,缺乏支持决策的专业问题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每次事件处理后,临时指挥部将解散,缺乏事后总结和保管。
处理事件和运转机制在突发性的某些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很大程度缺失。政府需要做的是通过经济复苏和相应的补偿安抚人心,让民众尽快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其次,政府也需要反思原有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从中找出不合理之处。目前,我国的后处理机制仍有待完善。
模拟演练措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面很大的缺乏和不足。我国卫生部门仍处于被动预防状态,尚未意识到模拟演习的重要性;我国演习规模小,没有跨地区、跨部门开展。
5.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议
建设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建立全方位的应急法律体系。有效率地出台系统、全方位、切实可行的应急法律、规范、法规和政策。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拟定出相应的政策方案,分级应对方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推出。
源头控制首当其冲,疾病的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更新。国家要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加大对落后地区监测预警系统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政策,建设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网络。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疑似病例的地区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本地区疫情监测。新一轮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预防和预警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做好准备,谨防出现疑似病例。
各部门工作相互协调,应急组织机构完善完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要加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无缝衔接和协调,建立诊断、预防、治疗一体化的区域性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加强社会群体的应急教育。应急宣传工作日复一日,借助媒体等网络资源,使群众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见类型、基本概念和可能的高危因素,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和理性应对能力,以开会、他人负责的态度,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个人突发事件的学习。
6.总结
一个能全面发展进步的国家在面对灾难时学到的东西比在安逸时多得多。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经验表明,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善待地球、善待自然、善待一切生物,这是我们远离和阻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生存法则和底线。
参考文献
[1]王陇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姚乐野,胡康林.2000-2016年国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6.
[3]李彤弱.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