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6卷21期   作者:张晋
[导读] 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资源,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生产、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利用,因此,对土地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张晋   
        陕西地建矿业开发环境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710000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资源,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生产、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利用,因此,对土地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土地整理工作,就是节约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土地整改,我国的大面积土地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科学的应用。但是,在进行土地整改工作的进程中,因为相关管理部门的整改手段不合理,对环境就会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害,使得土地整改工作不仅没有起到科学应用土地资源的目的,还导致土地资源出现浪费。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构建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整理工作内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生态保护。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研究与展望
        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人口数量也随着经济增长而突飞猛进。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土地资源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出现了用地紧张的状况。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起,我国的耕地资源与耕地面积就在逐年减少。耕地是产量的根本,耕地面积的减少,会直接导致粮食的产出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进行土地整理的工作中,也会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对水、空气、树木等等,一旦整理过度,就会出现弊大于利的状况出现。基于此,本文将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说明,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土壤
        经过相关专家的研究分析得出:土地整理工作会对土壤的质地以及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还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出现土壤退化的状况。严重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理化结构。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初始状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土壤的裸露,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不容易被储存,土地中的肥力下降等状况,从而影响到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酶的作用,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土壤被风蚀的现象。
        1.2生态
        土地的结构发生改变,对其生态环境也会造成相应的改变。下面将以实际事件来进行分析与说明:在我国辽宁某一村落的河堤,该河堤原本是一条长满了茂密植物的荒地坡,但是,近几年该村落的人口数量不断上涨,土地资源随之紧缺,该村落中的村民积极响应有关部门下发的土地整理的政策手段,合理开学地将荒芜的土地应用起来。村民将河堤上的植物拔出,种上了小麦。刚开始,村民认为在河堤上种植植物所获得的收成还不错,比较可观。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村民发现每当遇到下雨的状况,河堤就会被雨水冲击得沟壑难平,最初村民也不甚在意,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修补整改,但是随时间进程,情况愈发复杂,大雨对土地疯狂冲刷,导致农作物也受到了损害。村民只得放弃这一片土地。但是,在暴雨频发的夏天,该地区一连数日大雨不断,河水水位暴增,在如此巨大的水压之下,河堤决堤,大水将该村落淹没,造成了人员的伤亡与财产的损失。
        1.3水环境
        一般情况下,农民进行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所应用的引水模式多为取溪流式浇灌农业,就是在农田中引入小溪流水,从而方便农作物种植的用水。但是,这种引水模式在一定程度阿红对当地的水环境与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改变。农田的饮水会导致溪流的流速减慢,甚至出现阻塞的状况发生,从而导致溪流的水流量。小溪水流流量的减少,对小溪的流动形态具有直接的影响,对小溪两岸的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这种土地整理节水模式虽然对水资源的节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水沟中的积水常年堵塞、不流通,日积月累,水沟出现发臭的状况,引来各种苍蝇蚊子,对村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4大气
        土地整理工作对大气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制约,导致区域内的气候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空气质量逐渐下降。

在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会对土壤、植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在运输施工建设材料的过程中,水利、石灰等也会产生尘土,加上运输工作的尾气排放,施工工人在工作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废弃的物品和油烟等污染物,如果没有被妥善地处理解决,就都会对生态环境以及大气造成一定的损害。经过相关土地资源专家研究认为:地块的聚集会让耕地所需要的实践以及所应用的燃料降低,向空气中进行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就会随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就会更少。
        2、研究与展望
        2.1加强研究
        土地整理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有积极作用,还有一些消极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研究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工作理论研究完整,还要将土地整理工作对当地的水环境、大气、生态环境等所产生的影响考虑全面。将生态理论学加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从而促使土地整理工作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利益,对环境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2.2结合实际分析
        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加强对土地整理工作的因地制宜分析研究,建立起由土地整理工作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再到土地整理工作会对该地区生态造成的影响。这一系列进行分析。在科学合理地认识土地整理工作与市级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之上,根据土地整理工作的不同地域差异,结合土地整理工作开展阶段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分析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工作阶段土地整理工作会造成的不同变化。从而进行不同时间进程中对土地整理工作造成的环境影响测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完整分析与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的基础上,提出土地整理工作进程中不良的影响解决措施,构建出土地整理的区域景观生态合理格局,以便于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更加完善。
        2.3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中,为了最大程度保证生态环境的完善,相关研究人员可以将先进科学技术加入到工作方案的构设中。应用遥感、GPS等先进科技手段,实现景观指数法、科学研究法等精确无误的科技方法的应用进行土地评价,建立起完整的评价指示标准系统与手段,深入开展研究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确定性与影响模糊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解决措施的探索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建立起土地整理工作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整改方式的计划雏形。
        2.4加强学习
        国外也在对土地整理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改善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还处于基础性的阶段,对耕地面积的增加更为重视,却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景观的设计相对忽略。近几年,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观念,土地整理工作的核心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原来的重视土地开发数量到如今的重视土地开发质量。在未来,我国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应不断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与实际经验,从而促进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合理科学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土地整理工作应该辩证地看,土地整理工作在给人们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问题与影响。但是,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土地整理工作是必须开展的活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与研究人员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将先进科技手段加入到工作进程中,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设计,从而实现合理应用资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倩颖,杨银科,李新慧,苗丁丁.土地整理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3):81-83+87.
        [2]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王国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1):340-345.
        [3]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 中国土地学会.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学会,2010:11.
        [4]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