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旱溪在居住区雨水管理中的景观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王寿凤
[导读] 由城市建设引起的一系列水资源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使得居住区内部也必须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设施。
        王寿凤
        潍坊市园林环卫服务中心  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由城市建设引起的一系列水资源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使得居住区内部也必须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设施。而在居住区雨水利用系统中,雨水设施的素面朝天使得居住区内的景观环境质量下降。旱溪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未来城市有效利用水资源、解决内涝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文章就生态旱溪在居住区雨水管理中的景观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态旱溪,雨水管理,居住区景观,微气候

一、旱溪景观的含义及结构
         1.旱溪景观的含义
        旱溪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干旱的溪流,没有水的溪床或河床。旱溪景观是通过人工模仿自然界干旱的溪床和河床,以形态各异的卵石为基调,再加以植物的搭配,在形态和意境上表现出流水的景观效果。
        2.旱溪景观的结构
        旱溪景观结构简单可分为底层的粗沙,粗沙之上铺细沙,细沙之上则是铺的鹅卵石作面层,最后再加以植物进行点缀。旱溪景观的施工流程则要复杂,流程包含素土夯实、测量放线、土方开挖、埋放管线、土方回填、加入碎石垫层、混凝土浇筑、铺面层材料、景观置石的放置、植被点缀等方面。
二、旱溪景观设计原则
        1.充分的前期分析
        方案设计前期应对场地的地形高差、自然条件、周边环境等进行分析。旱溪景观地形营造应以原地形为骨架,在分析过程中调查场地周边当地的植物群落形式与数量,而非一味地使用大量多种类植物。这样的生境看似提高了场地内的生物多样性,达到了生态效益,但随着时间的变化,高维护的精致植物景观是不长久的,反而与生态的本质背道而驰。
        2.确立景观营造的主旨
        旱溪景观的营造首先应考虑项目整体的概念设计,根据景观风格确定旱溪的营造基调。旱溪的位置可能会在整个项目不同功能分区分布。在处于不同分区时,根据动静、功能分区,通过植物与空间的变化创造出不同的情绪内涵。例如,杭州市植物园在旱溪植物生境营造过程中,布置了一些苔草、芒草类植物;在陆地植物选择上,主要种植德国的鸢尾。小鸢尾不仅适合旱溪生长环境,也利于增强旱溪环境布置效果,强化旱溪植物生境的层次感,给人们营造一种浪漫的意境。
        3.营造多样化生境
        在生境营造中,旱溪溪床路径应随地形蜿蜒,与左右两侧绿地形成各个大小不同的空间。在溪流转弯处,可适当加宽溪床宽度,便于雨水流通,减少对溪岸的冲刷。两侧绿地应以缓坡入水,再种植植物或放置较大体量孤石,减缓雨水的径流。在整体溪床的石块布置上,应注意保留石块之间的缝隙,为动植物、微生物创造生存的空间。对于旱溪的隐蔽工程部分,可以选择土工布覆盖或保留绿地的原有状态。
        4.运用植物形成多种空间变化
        利用植物不同的种植形式产生空间变化。植物的种植形式有列植、对植、孤植、丛植、群植或片植。在旱溪的景观营造中,主要采用丛植、群植或片植的方式,沿溪流线型布置,形成收放的带状空间。另外,在旱溪景观营造中要清楚与周围植物的空间关系。与之搭配的植物所形成的开敞型、半开敞型、覆盖型以及封闭型空间形式,是旱溪生境营造的前提。
三、新时期居住区雨水管理的要求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持续加速,城市扩张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带来日益加重的城市水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部分城市暴雨强度增大,市政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城市内涝问题凸显。

国家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下,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正在许多城市推行,它的目标在于最大化蒸发、蒸腾作用,并促使未受污染的雨水渗透至地下。雨水径流末端处理措施一般包括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生物滞留池等,雨水管理措施与景观的结合是当前基于低影响开发等理论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在居住区中实践的新思路。随着绝大多数建成区地表的不透水处理,人们开始利用小尺度、场地内的滞水和渗透方法来补偿土地开发过程中对原有自然海绵结构(如土壤、湿地)的破坏。原有自然海绵结构如植物、土壤及岩层曾经分布广泛,可发挥其自然特性并减缓暴雨的地表径流速度,减轻急流量,同时促进地下水补充。在居住区建设之初就由规划、景观、建筑综合对场地雨水管理进行考虑。像北方地区居住区景观设计由对江南园林水景观的崇尚与模仿逐渐转变,设计师开始思考与北方环境气候及降雨特点相适应的景观体系。如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水体结冰对硬化水池考验严峻;夏季炎热干燥,蒸腾量大,维持干净水景费用不菲,常年干涸的水景与水池已经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居住区内的雨水设施与景观之间的矛盾
         1.雨水利用设施分散,不成系统。近年来,由于开发商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中,虽然建立了雨水收集储存装置,但是基本都是单项雨水的收集,布置分散且不成体系。
        2.雨水收集形式单一,景观效果差。居住区内一般采用一些传统的管道、蓄水池、渗水池等进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这些装置按照其功能的不同被放置在小区不同的位置,但是都是居住区内不太显眼的地方,由于其不具备景观效应,所以大多用高大的乔木进行遮挡,景观效果差。
        3.雨水景观空间没有场地特色。在居住区雨水控制系统的景观营造中,基本上都大同小异,雨水花园都是一样的布局方式,地面传输渠道也仅仅是凸显其功能,这使得所有居住区的雨水系统很难呈现场地特色。
五、旱溪在居住区雨水管理中的景观应用
         1.转变雨水设施的形式
        传统的雨水设施极具工业化色彩,设计比较单一,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导致设计师在进行规划时都尽量避免其暴露出来。而雨水景观化的核心就是将雨水设施变成一种景观要素,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做可视化处理。例如在进行传输系统的布置时就可以摒弃传统的管道,将其设计成旱溪,既具有观赏价值,又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传输。
        2.增添雨水设施的色彩
        在大众的眼中,大多数的雨水设施都是灰色调的,这容易让人们产生距离感,不易于人们亲近。而在不能改变雨水设施形式的情况下,给雨水设施增添色彩也能为居住区的景观增添活力。例如:要铺设透水砖,就不能改变其形式,但是如果给其增添人们喜欢的暖色调,就能烘托出一种活跃、热闹的氛围。
        3.生态旱溪景观设计
        生态旱溪景观设计重点在于兼顾雨季与旱季的景观效果,令人们体验四季之美。旱溪区域的植栽种类选择与特色配置成为旱溪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旱溪花境种植区设计独具特色的多年生宿根花卉组团系统,花卉种类多喜湿,条带状种植于旱溪边缘及卵石之间,一年三季花开不断,景色变幻有趣。耐旱型花卉及观赏草应用于旱溪边缘,令旱季呈现清爽的绿色之溪。树种设计:青秆、山杏+山桃草、穗花婆婆纳、鸢尾、小菊、柳叶马鞭草、宿根天人菊、矮蒲苇、细叶芒。景观水池区域为特色滨水种植区,以自然种植的方式为主,亲水平台、亭廊与水生植物及景观置石相映成趣,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小环境和愉悦的亲水、观水、闻水体验。选用抗涝乔木如枣树、馒头柳;风姿卓绝的滨水花灌木及观花、赏叶的挺水及浮水植物。

结语:
         综上所述,旱溪这种景观形式凭着其艺术性、生态性、经济性、文化性以及适应性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居住区雨水景观化结合了工程与艺术,实现了艺术美与功能美的统一。将生态旱溪应用于居住区雨水管理中的景观设计中,是未来城市有效利用水资源、解决内涝问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武炜瑶.居住区雨水利用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刘超,王文亮,李俊奇,等.生态停车场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与案例分析[J].建设科技,2015(7)
[3]马玉兰.浅论生态海绵城市规划及其园林景观应用[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9,2(8):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