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15-2019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8期   作者:刘书强
[导读] 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15-2019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刘书强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 淮安223200
        【摘要】目的:分析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15-2019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监测的淮安市淮安区2015-2019年各医疗机构诊断报告的乙肝患者信息,分析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发病情况。结果:2015-2019年分别报告乙肝病例541例、529例、573例、531例、286例。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农民(含农民工)患有乙肝的几率较高,15岁以下的发病率最低,无明显季节特点的。结论:目前我国患有乙肝病毒的患者总体较多,为了进一步降低患病人数,应加强疾病监测报告,针对重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对全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提升群众的健康生活方式。
        【关键词】:乙肝病毒;流行病学特征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1]。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及其制品、性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等方式进行传播,是我国目前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全球约有2.48亿人携带乙肝病毒,特别是我国目前患有乙肝病毒的患者人数众多,发病率始终处在前列[2]。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乙肝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是2015-2019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乙肝患者。人口数据来源于淮安区统计年鉴。
1.2 方法
        通过对发病日期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乙型肝炎信息进行整理,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发病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检验相关数据,数据通过百分比的方式进行统计,p<0.05的时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流行强度与发病趋势
        2015-2019年淮安市淮安区共报告乙型肝炎246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9.664/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2107年,为57.37/10万,发病率最低的年份是2019年,为28.86/10万。2015年-2018年发病总体较平稳,无上下起伏现象,2019年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见表1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人群分布  性别:2015-2019年乙肝病例中,男性1546例,女性914例,可以看出男性患者的乙肝病毒发病率要高于女性患者。年龄:15岁以下12例,15-29岁284例,30-59岁1547例,60岁以上617例。年龄分布中,15岁以下的人群乙肝的发病数为较低,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进一步的上升,到老年阶段发病率反而下降,其分布形式呈现正态分布型。职业:2015-2019年共报告病例2460例,其中职业为农民(含农民工)发病1868例,为最多,占比75.9%,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占比7.68%。
        2.2.2时间分布  2015-2019年报告的乙肝病例,每月都有病例报告,其中一季度报告704例,报告病例最多;二季度报告686例,三季度报告583例,四季度报告487例,报告病例最少。
        2.2.3地区分布  2015-2019年全区各乡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城市报告575例,发病率为1.92/10万,农村报告1885例,发病率为2.29/10万。可以看出农村的乙肝病毒发病率要高于城市。
3.讨论
        我国的乙型肝炎发病率高,病毒携带者人群基数庞大。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淮安市淮安区2015年-2019年乙型肝炎的流行性特征是人群普遍易感,男性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主要原因是由于男性的社会活跃度要高于女性,所以感染的几率要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含农民工)患有乙肝的几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淮安区是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多,外出打工的比较多,流动性大,暴露机会增大,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卫生意识比较薄弱,预防传染病的意识不强;年龄以30岁-59岁发生几率最高,15岁以下的发病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针对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落实进展良好,而且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早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具有较高的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所以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发病率要低于15岁以上[3]。无明显季节特点的,任何时间都会存在发病情况。针对以上分析,首先要从病因上开始预防乙型肝炎,抓好适龄儿童和以农民为主的重点人群预防接种工作,提高全民的免疫能力[4]。其次要加大全民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查找,对有疑似的患者要早期的诊断,对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要及时治疗。第三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最后必须要对采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进行重点加强,进一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医源性传播[5]。
参考文献:
[1]刘晓雪,何延华,杨华, 等.2007~2019年济南市15岁以下儿童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20,26(4):280-283.
[2]聂郁瑾,闫永平,侯铁军, 等.2004-2015年西安市15岁以下人群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7):3081-3084.
[3]王爱华.2011~2016年莘县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7,23(9):695-697.
[4]邓炯.2005-2018年绵阳市涪城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统计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0,36(8):1049-1054.
[5]张发信,贺江,吴蓉巧, 等.延安市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5,21(1):37-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