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焦虑情况实施心理护理的满意度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8期   作者: 段丝丝
[导读] 目的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数字减影的辅助
        段丝丝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陕西省,咸阳市712000
        摘要:目的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数字减影的辅助支持下,将导管送至病灶处,再由导管注射引入造影剂显示病灶处血管内情况,对脑血管异常所造成的神经功能和器质性损害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达到消除病痛、恢复正常功能的一项新的微创治疗方法。目前,脑血管介入手术已成为神经内科诊治脑血管疾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往往会出现焦虑心理,因此,研究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焦虑情况实施心理护理的满意度十分重要。方法通过对128个患有脑血管疾病,并通过使用脑血管介入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组实验,使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一方面,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观察,另一方面,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观测。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脑血管介入患者的术前焦虑现象,其数据具有重要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对脑血管介入患者进行术前心理干预之后,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减轻。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前焦虑;心理护理
        引言
        焦虑是人即将面临处境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应激反应。多数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前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表现为恐慌(紧张、忐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过度询问介入手术后并发症等)、自主神经活动亢进(呼吸加快、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研究显示,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焦虑水平呈明显的曲线波动状态,至麻醉开始前达到高峰,严重影响其手术的顺利进行。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128个脑血管介入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中有64个患者,男性患者有36例,女性患者有28例;对照组有64个患者,男女性患者各占总数的一半。在分组的时候,为了保障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组的时候对每一例病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对128例患者的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保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初始数据基本一致。
        1.2方法
        在本组资料中,对照组按照普通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术前焦虑情况实施心理护理。
        1.2.1心理干预方法
        1.2.1.1使用抗焦虑药物。针对术前焦虑临床上常用一些抗焦虑药物来控制,如苯二氮类、噻嗪及噻唑衍生物等药物。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因患者个体差异,术前使用抗焦虑药物时剂量不易控制,剂量过多会引起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嗜睡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术前及术中的生命体征监测。因此,临床上一般不推荐术前使用抗焦虑药物,而是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
        1.2.1.2介入手术相关知识的指导。加强术前宣教,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介入手术的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及预后效果等,并说明介入手术的微创性和安全性,让患者理解并掌握介入手术的相关知识,转变患者及家属的错误认知,从而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能以一种坦然、平静的心态等待手术,并能在术中积极地配合医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1.2.1.3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是当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背景下所提倡的一种人性化护理方式。护理人员通过该方式能有效地洞悉患者术前尚未明确表达的需求与情感,我们不仅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及情感服务,从而与患者建立一种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术前给予人文关怀护理干预能减轻焦虑情绪,提高应对手术耐受能力。


        1.2.1.4发挥家属社会支持作用。家庭关怀度与脑血管病患者出现的焦虑心理密切相关。因此,护理人员应设法增加患者的家庭关怀度,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属的关怀支持”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病情恢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另外,患者进入介入手术室前,让患者家属“手拉手”陪送,能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并有能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1.2.1.5术前进行系统性的健康教育。首先要成立健康教育小组,术前制订出系统性健康教育计划表,并结合改良后的健康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容制作成视频,于术前2d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视频观看结束后,由一名专门教育者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相关的讲解、示范和指导,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介入手术相关知识掌握度。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不但能够明显地改善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前的心理状态,而且还能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1.2.2评价方法
        对两组的患者进行测试,通过填写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测评工作由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为了保障最终结果的公正,首先一定要保障测评表具备科学性。如果患者的最终测评分数大于50分,则断定脑血管介入的患者处于焦虑状态,而且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明显。
        2结果
        通过使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患者的术前焦虑状态进行数据呈现,对照组未进行心理干预,所以其数据也就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由于对观察组的脑血管介入患者进行了术前心理干预,最终数据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在本组资料中,对照组主要实施常规化心理干预模式,研究组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模式。结果表明:研究组在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之后,焦虑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就是结合患者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对患者的焦虑产生原因以及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提出针对性护理计划。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同时,通过相应措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稳定其血压和心率,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从而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4结论
        脑血管介入手术越来越常见,而且,由于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症,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状态,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帮助患者缓解术前的教练班情况。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手术是人生大事,所以难免会紧张,再加上对手术知识的了解不多,就会加剧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进而产生术前焦虑。而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这种心理焦虑状况。①降低患者的焦虑状况。在护士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和健康指导之后,我们能够很直观地发现患者的焦虑有所较少,而且,统计数据也正验证了这一结论。②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我国社会存在着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而术前的心理干预有助于促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说,护士对脑血管介入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也是建立融洽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心理干预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在相处的过程中,二者之间能够彼此理解,忽视也能获得患者的信任,所以心理干预对于减轻脑血管介入患者的术前焦虑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钟柳鸾.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0(3):434-436.
        [2]周华东.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26(3):35-37.
        [3]OrganizationWH.WorldHealthStatistics2019.Monitor-inghealthfortheSDGs[Z].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