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8期   作者:刘丽侠 张侠
[导读]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内本院
        刘丽侠 张侠
        亳州市人民医院?安徽亳州 2368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内本院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观察组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工作,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整体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可以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重症;护理质量
        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已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社会中有大量群体存在糖类、脂类食物摄入量过高的情况,而不良生活习惯、压力过大、疲劳等都会导致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的可能性。心内科疾病大多数都具备着一定复杂性特点,归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患者现有的身心健康情况相对较差,其他疾病相对较多,而且由于循环系统对于身体机能影响较大,如果出现疾病加剧以及加重的情况之后,很容易出现一定程度问题。特别是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大多数重症患者身心健康受损的问题十分明显,直接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为了有效开展针对性护理,优化护理工作质量和效果,就需要首先客观认识到常见护理风险特点所在,明确常见护理风险及问题,继而辅助为后续护理质量提供一定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开展本次临床医学研究,从本院2018年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作为该次临床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40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通过对80例患者的就医信息进行整理可知,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8例,患者的年龄在48~65岁,平均年龄为(57.3±1.2)岁。对照组的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5例,患者的年龄在48~65岁,平均年龄为(55.2±1.3)岁。在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后,可以得出患者的各项信息分散,具有临床医学研究价值(P>0.05)。本次医学研究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方法
        1.2.1当前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问题
        1)院方不安全因素从医院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工作。心血管护理工作的主要特征是工作量较大且较为繁杂,若院方无法有效的将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将直接影响到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其次,院方管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可能会造成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不能将医嘱更好的执行。由于院方的管理原因从而无法有效执行各类规范管理制度,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则无法有效规范执行各类护理操作,造成护理工作存在各类安全隐患。2)护理人员不安全因素护理工作人员是日常护理工作的主体,因此,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对护理工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其一,护理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与安全意识,因此,无法细致的将患者病情与自身体质进行更好的观察,使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其二,心血管内科中患者的病情大部分较为复杂,且病患较多,所以护理工作十分繁重,其科室护理人员工作状态处在高强度状态,长时间精神紧张易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出现消极及懈怠,进而导致开展工作时不够细致、全面,遗留了各类护理风险。三护理记录不及时。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病较为突然,且伴随着危险症状,所以在发病的第一时间,医护人员需要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故而则不会有人第一时间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大多数在救治完成后,后续填补护理记录,从而降低了护理记录记载的及时性,甚至导致记录中偏差以及错误的产生。3)患者不安全因素患者是医生的治疗对象,也是护理人员所需要服务的对象,所以,患者是否配合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例如,1.患者由于病情而情绪波动较大,从而无法配合护理工作,并存在不遵守医嘱的情况,进而发生跌倒、滑脱、坠床等各类风险事件,影响着其自身康复。2.一些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值过高,若无法达到其期望值而产生纠纷,影响疾病的治疗。
        1.2.2对策
        1)院前准备护理。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前需要提前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重点强调风险管理对患者的积极作用,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程度,另外为患者介绍医院情况,带领患者熟悉病房环境。2)规章制度管理。医护人员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我院建立的条例与制度,通过正确规范的操作对患者进行护理,例如为患者发放药物之前需谨慎核对药物种类、服用量、服用时间等;在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需明确控制注射量与滴速,防止患者因速度过快而产生不良反应。3)病房巡查管理。医护人员需定时对病房进行巡查,巡查内容包括病房温度、空气湿度、注射药物有无出现渗漏等情况,巡查结束后填写报告,客观填写真实护理情况。4)风险隐患护理。医护人员需要时刻保持病房、走廊、卫生间的清洁,保证地面无水渍,并在相关位置张贴提示标语,提醒患者小心滑倒等,另外提醒患者适当翻身,定期为患者更换床单、被褥,避免患者出现压疮。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总的来说,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往往具备着较强的复杂性,护理难度和风险也相对较为明显,如果不能积极应对相关风险及问题做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则最终效果固然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护理质量问题及安全事故。对于高风险的重症患者来说,具备针对性的风险管理以及实时准确的病情病故十分关键,作用也相对较为突出。在具体开展护理过程中,鉴于该类患者病情复杂,也需要充分明确常见的风险特点,然后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开展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辅助最终护理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对护理安全性做出积极有效的保障,规避常见护理活动的风险及问题。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往往疾病情况相对较为复杂,风险问题也相对较多,需要对常见问题及特点充分了解,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最终风险管理的效果等方面的综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范娟,徐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6):53-54.
        [2]赵天淼,孙超,韩晶.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3):192.
        [3]李丽,陈涛.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19,14(4):97.
        [4]石玉芬,彭娜,王燕妮.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9):93-94.
        [5] 林日霞,张海燕,郭芸.重症ICU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在其实施全过程临床护理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23):3286-32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