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 200940
摘要:中医养生体系是我国传统医学智慧的结晶,在养生内涵中同时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并形成别具特色的养生文化理念;本文通过分析佛道儒文化,阐述其与中医养生内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医养生体系;养生内涵;养生文化
引言:中医养生体系中蕴含古人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和智慧结晶,且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当前对传统文化中养生理念的探讨已成为养生研究的重要内容,养生理念与以佛道儒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十分密切。
一、道家文化蕴含的养生内涵
众所周知道家思想成立于周春秋战国时期且涌现出诸多代表人物,“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日常修行中,在就医诊疗方面同样大有作为。我国中医体系的杰出成果《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联系密切,后代流传悠久的养生体系与《黄帝内经》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强调中医学思想核心在于遵从世间万物的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量达到去除疾病、调理养生的目的。道家养生体系中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调理人体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作用,通过调理达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平衡。道家思想中着重强调“无为而治”等基本思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应当顺应世间自然规律,所作所为应当顺势而为;在养生中同样如此,养生中需要注重神形兼具,从而保证人体内气血平衡。《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充分体现老子的学说,例如我们常说的“治未病”思想即来自于此。
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内涵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取向方面;例如在《抱朴子内篇》中有如下记载:“欲求长生者,必先积善立功”,反映道家文化对长寿、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向往。在我国中医体系中同样体现浓厚的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思想;在中医体系中要求人应当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若存有恶念或不正的心术则会影响到个人长寿。庄子对道家思想进行完善和充实,强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同样强调心态对于个体生活的作用。
道家学说中提出养生途径,例如修炼丹药并修行则是道家学说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提出了养护个人精力从而达到养生效果的途径。《黄帝内经》中对养气有相对明确的说明,指出达到理想化养气效果的具体途径。同时说明气血不足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强调做任何事情应当适度而为,并强调做事过度对人体气血造成的伤害。《河图帝视萌》同样反映出道家学说中对养生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动静有常、和谐适度”;上述理念在我国中医体系内涵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中医体系中强调人做事情应当合理控制把握分寸并适当追求适可而止,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个人气血精力受损。
《黄帝内经》中也有“恬淡从无、真气从之”的记载,体现出道家学说追求清心寡欲、淡然处事的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体系中的心理调节部分中同样强调追求清心、淡然的心境,个体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尽量看淡一切,无论面对多么艰难复杂的场景都能做到从容应对,事实上有助于个体建立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知足常乐”是道家学说思想精髓之一,认为个体欲望应有一定限度,如果已经满足个体基本生活,则说明欲望已得到一定满足此后随缘,而无休止的欲望是个体承受巨大压力的重要来源。中医养生体系中对欲望的节制与控制同样有所强调,认为个人在生活中时刻秉承乐观、自由的心态,在为人处世中抛弃过高的、难以实现的欲望,以享受、轻松的心态享受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最终目标。
二、儒家文化蕴含的养生内涵
儒家文化同样起源于春秋战国,孔孟在创建并完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同样强调个人的养身,且其中的养生理念对中医体系内涵造成深远影响。在儒家学说中强调“仁爱”,认为个人应当以仁爱之心面对世间万物,进而培养个人健全的人性以及乐观的生活方式,引导个人以“舒缓博爱”的态度处世生活并最终达到长寿的目标。
“仁”的概念始终贯穿儒家思想学说,中医思想内涵中的“仁”即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中医与儒家思想通过“仁”达到互融互通的效果,进而秉承儒家思想优秀的精神传统。
《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身以仁”的学说,强调个人行事处事应当基于简单的心境,一切出于相对单一的心境并达到良好的修身效果。事实上这种思想在孔子提出的仁爱学说中则有明确体现,通过仁爱思想达到修炼心境的效果。修身养性的理念同样对中医养生文化造成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中秉承身心与思想文化并举的理念,且认为身心与思想之间是互相作用与影响的。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内容,此处的“中庸”并非常说的平庸,而是做事追求相对稳妥且恰如其分的状态,做事中要有整体、大局理念,而不刻意突出其中的某个环节或个体;实质上强调个人在为人处世中避免极端思维或个体思维,以温顺和谐的心态面对世间万物。儒家学说中的“中庸”学说对中医文化同样影响深远,中医体系中的阴阳调和即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直接体现。《中庸》中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明确提出世间万物皆因中庸而生、因中庸而存,违背中庸生存发展之道则对于个体和环境不利。由此可见秉承中庸理念能够以更加正常和健康的心态适应生活,对于个体本身的长久生存也是大有裨益。“能中和者必久寿”同样体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中医养生体系的发展过程也是对中庸之道的吸收和融合,并成为中医体系中的重要理念。
儒家学说对中医体系养生途径的贡献同样显著;“君子食无求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学说,认为个人饮食应当定时定量且避免过度饮食增加身体负担,在中医养生体系中则同样吸收儒家学说中有关饮食的学说,建议个体应当秉承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适当饮食、科学饮食保证个体身体健康。“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则同样强调规律饮食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应当严格按照遵守饮食规范,且饮食行为中应当考虑到节气、节律等因素,注意不同时期的饮食禁忌。中医养生体系中有关规律饮食的理念则充分体现儒家学说的思想内涵,例如中医学说中对饮食行为有严格要求,认为饮食行为不能过于随便,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禁忌因素以及气候节律,避免不当饮食习惯对个体健康造成影响。另外在儒家思想中强调运动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居无求安”学说的提出则说明个体应当通过运动达到健康生活、延年益寿的状态。
三、佛家文化蕴含的养生内涵
佛家文化体系虽属于外来宗教,但是佛教文化体系对中医养生体系的影响不可忽视;在传入中国并与传统华夏文化体系的融合过程中,佛教文化的先进部分被中华文化吸收并体现巨大价值,对于完善中医养生理念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佛教理念中强调“净”并说明人心净化的作用,认为人内心需要时刻保持清净,进而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佛家学说中对精神境界追求较高,对世间生死之事相对看淡,“圆寂”“一切皆空”等词语充分体现佛家学说的核心追求。但是佛家文化中并非代表完全放弃肉体,且超脱的心态也需要与现实相结合,对世间生命要做到绝对的尊重;由此可见在佛家学说中强调“养心”理念且显著体现在中医养生内涵之中。佛家学说中强调精神观念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认为个体的健康状态与心理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在佛家文化体系中强调修身养性;中医思想内涵中则同样注重养生理念,通过调节心理状态等方式达到理想的“养心”效果。
中医养生内涵中的养生途径也受到佛家文化的影响;佛家文化在饮食层面强调素食、戒酒等行为,在佛家文化中象征着“戒杀生”的理念。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中的食疗体系在充分体现佛家文化的影响,食疗体系中引导个人注意饮酒且适量饮酒,避免过量饮酒对个体身体机能健康造成损害;素食同样也是中医食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素食食疗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肉食,而是引导个体合理认识素食、肉食行为,并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素食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中医养生体系中的静坐也包含较多佛家学说因素,个体通过静坐摒弃尘世中的一切杂念且仿佛置身于超然境界之中,使个体身心得到全面升华。静坐本质上属于修行行为,个体通过修行不仅能够保证身体健康,对于梳理本人思维、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学习也是大有裨益。
结束语:儒家、佛家、道家学说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在文化学说中也体现充分且多样化的养生理念。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理念对于完善我国中医养生体系、更好的发挥中医养生作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嘉辰.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J].现代养生,2018(02):167-168.
[2]张瑜,胡慧.中医养生康复学内涵与外延诌议[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01):156-158.
[3]孙继伟.中医养生方法的归类及其内涵和特色[J].现代养生,2015(02):230.
[4]江玉.论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0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