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怡教授治疗眩晕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2期   作者:杜改焕
[导读] 李教授认为眩晕的病理因素以风、痰、虚为主,主张从风、痰、虚三个角度入手辨证论治眩晕病,治疗当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调养心脾,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杜改焕
        甘肃省中医药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 李教授认为眩晕的病理因素以风、痰、虚为主,主张从风、痰、虚三个角度入手辨证论治眩晕病,治疗当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调养心脾,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关键词 眩晕;风;痰;虚;李妍怡
李妍怡主任医师为甘肃省名中医,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尤擅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李教授治疗眩晕经验介绍如下。
1疾病概述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1]。本病中老年人多发,近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对眩晕所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载,如《凑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灵权·海论》指出“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获苓汤治疗眩晕。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运》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做了详尽论述,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上耳”。《医学正传·眩运》言:“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现代有学者认为,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风、火、痰、虚、瘀等引起清窍失养,其病位在脑,病机可归纳为肝阳上亢、气血不足、肾精不足、痰湿中阻、气虚血瘀等证[2]。李教授根据前人经验并结合现代人体质特征,指出眩晕病位在清窍,病理因素以风、痰、虚为主,风、痰扰乱清窍,或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形成眩晕。
2导师经验
2.1因风致眩
            风在中医学中有内风、外风之异,自然界中凡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特性的外邪,称为外风,而由机体内生的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称为内风[3]。从外风致眩的角度来看,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头为诸阳之汇,风邪上乘头目,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发为眩晕;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邪侵袭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眩晕;风为百病之长,他邪易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上干脑窍,清阳不升,导致眩晕。因此,外风即风邪,是六淫之首,是导致眩晕的基本致病因素。
            从内风生眩的角度来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内风与肝关系密切,也称肝风内动。若肝气郁结,化火亢逆,暴怒伤肝,肝风上扰,或劳伤肝肾,水不涵木,风阳上犯脑窍,发为眩晕,证属肝阳化风;若热病极期,热邪炽盛,火热亢盛化风,风阳循经上冒而致眩晕,证属热极生风;若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久病耗伤,津液亏损,筋失濡润,阴不制阳,风阳升动,则生眩晕,证属阴虚风动;若久病耗损,或失血过多,生血不足,不荣络,虚风内动,导致眩晕,证属血虚生风。此外,风不仅可以单独发病,还可夹杂火、痰等病理因素致眩。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火暴升,火邪上炎,扰乱头目,发为眩晕,证属风火上攻;因饮食起居失调而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则痰浊、水湿中阻,上干脑窍,易生眩晕,证属风痰上扰。由此可见,外风和内风是眩晕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外感风邪和肝风内动相结合,则外风有所依附,内风有所相助。在治疗上也应内外并重,疏散外风和平息内风并举,内外兼治,适得其法。
临床上李教授常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中,天麻具有平肝熄风、祛风止痛的功效,钩藤能清热平肝、息风定惊,此二者共为君药,为治疗头痛、眩晕之要药,辅以石决明清肝明目、安神可加强平肝熄风的功效;川牛膝逐淤通经,与益母草共为臣药,协同可活血祛瘀、使肝火下行;杜仲、桑寄生可滋补肝肾,茯神、夜交藤能宁心安神,黄芩扶正固本、益气补血,山栀能清热解毒,折其亢阳,均为佐药。且随症加减,对症治疗,共同发挥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效。而现代药理学表明[4],天麻素具有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还能保护大脑神经元细胞,减轻脑灌注不足引起的脑血管氧化损伤,故有效降低NO、ET-1水平,并通过抑制神经冲动减少眩晕感;钩藤碱能有效降血压,减少血液高凝状态,使FIB水平降低;杜仲可调节神经中枢及循环系统,明显改善脑血供情况,有效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率。
2.2因痰致眩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后又有朱震亨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痰可分有形无形,致眩之痰往往多为无形之痰,故其形成多与肝脾有关: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气不行津,津停为痰;脾失健运,则升降失司,水湿积化,而生凝痰。又有痰湿郁久,化热化火,变生痰火,火热反复,又可灼炼为痰;痰湿伤津,津液不化,弥漫三焦,生为痰饮,饮邪耗伤津液又可增生新痰。痰火、痰饮反复,随痰随气流行,上致清窍,发为眩晕。

李教授根据痰邪挟邪各异,故临证之中,治法有侧重,处方有不同。风痰盛者,其人形盛,头痛剧烈,法当祛风除痰,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痰热甚者,舌红苔腻,肤热不扬,法应清热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为基础;痰饮凝者,头重如裹,纳呆痞满,法应化饮除痰,方选泽泻汤加味。又有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针对慢性痰眩,吾师多采取培土生金之法,标本兼顾,选方参苓白术散为基本。因此,从痰治眩,当辨证处方,同病异治。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半夏白术天麻汤作为治疗眩晕的常用方剂,可双向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神经递质浓度和活性、改善脑细胞代谢。Meta分析结果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痰浊证疗效显著,在有效率及6个月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氟桂利嗪。
2.3因虚致眩  
             张介宾遵《内经》思想有论“眩晕一症, 虚者居其八九”, 创“无虚不致眩”之说, 故“虚”与眩晕症密不可分[6]。《灵枢·口问》中有:“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即清阳之气不足则脑中空虚, 则易出现耳鸣、头晕、目眩等眩晕症状, 此为上气不足所致。《灵枢·海论》中有:“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即脑髓不充, 则出现头晕眼花眩晕症状, 此为髓海空虚所致。《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 则目系转, 转则目运。”其中“五阴气俱绝”指阴精亏虚、血虚气脱, 无以上注头目, 导致头目失养而发眩晕, 此为血亏精伤所致。《灵枢·大惑论》曰:“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虚, 其入深, 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可见, 邪气入侵, 而正气正虚, 故邪气入里, 易随目系入脑则脑转目眩, 此为体虚邪侵所致。
             临证中, 吾师多从心、脾论治。随着社会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持续过度耗散脑力和体力或偏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等均会导致心脾两虚,水谷运化乏力,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导致气血两虚,血虚则脑窍失养,气虚则清阳不升,最终导致眩晕。其证机概要为气血亏虚,清阳不振,脑窍失养。常选用归脾汤加减,本方首载于宋·严用和《济生方》,是益气养血、调理心脾的代表方。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生姜、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气;龙眼肉、酸枣仁、茯神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当归甘温养肝而生心血;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无瘀不作眩”;加川芎、丹参活血行气解郁通窍,全方共成补益气血、调养心脾的作用,脑髓得充,则眩晕自除。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归脾汤具有抗抑郁、改善记忆、抗应激、增强免疫、促进骨髓细胞增殖、保护肝脏、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抗肿瘤、保护胃黏膜等多种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7]。
3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78岁,就诊于2019年4月3日。患者以“反复眩晕、头痛5年”为主诉, 5年前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平素药物控制血压尚可。5天前因感受外风后出现眩晕加重,伴恶风寒,头胀痛,口苦,颈项僵硬, 汗出,乏力,恶心,纳呆,眠差,大便干,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属脾虚湿盛,风邪袭表。患者形体肥胖,素体痰湿,年老元气亏虚,脾精不化致脾气不运,痰湿阻络,气火上扰,故见眩晕、头胀、恶心;加之外邪袭扰,风束肌表,故微恶风寒、颈项僵痛, 汗出, 乏力, 眠差。结合舌脉故辨证为脾虚湿盛,风邪袭表,治以疏风解表、除湿止眩,具体方药如下:川芎15g,荆芥15g,防风15g,细辛6g,白芷15g,羌活15g,天麻15g,法半夏15g,炒白术15g,陈皮15g,茯苓20g,蔓荆子15g,藁本15g,生甘草10g。5剂, 水冲服, 一日三次, 一次150ml
上方服用5剂后,头晕头痛症状消失,复测血压波动在130-140/70-80mmHg,仍觉颈项僵痛、活动受限,二方加葛根舒筋活络,再服3剂后眩晕、颈痛症状基本解除。本病按脾虚痰阻为本,外风袭扰为标.故选用川芎茶调散并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化痰。其中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羌活上行温散解表,天麻祛风,半夏化痰,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化湿,外加蔓荆子、藁本等载药上行。诸药调和, 以其疏散外风, 健脾化痰之功。辨证准确,故收效甚佳。
参考文献
[1]MUELLER M,STROBL R,JAHN K,et al.Burden of disability attributable to v-ertigo a-nd dizziness in the aged:results from the KORA-Age study[J].Eur J Pu-blic Health,2014,24(5):802-807.
[2]杨建萍,刘正.调气血启清窍针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9):76-78,196.
[3]胡柯洋,张怀亮.张怀亮教授从风论治眩晕的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1:72-74.
[4]唐铁钰,张新江,段作伟,等.天麻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中药材,2017,40(11):2706-2709.
[5]陈小敏,明淑萍,张腾,等.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风痰阻络证50例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J].中医杂志,2019,60(5):396-399.
[6]佟佳馨.“无虚不作眩”学术思想研究溯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02:165-167.
[7]崔艳超,唐启盛.归脾汤对产后抑郁模型大鼠HPA轴相关激素及5-羟色胺的影响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6,35(2):122-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