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玉明
平山司法鉴定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400
摘要:在法医学领域中,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死亡时间的推断,这也是法医病理学实践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死亡时间主要指自案件出现至尸体检验这一过程的时间,为能够向案件的侦查和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必须对死亡时间进行准确推断,从而对案件发生的时间、涉案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断。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法医病理学中几种推断死亡时间的手段进行分析,并探究各种死亡时间的具体推断策略。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推断
在法医学上,死亡时间主要指死后经历的时间,也就是发现和检查尸体时与死亡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死亡时间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准确判断死亡时间,不仅可为侦查机构提供必要的案情线索,有利于该机构明确侦查范围;还可为司法部门提供必要的依据,使之更好地开展死亡案件的仲裁、保险理赔案件等司法实践[1]。故而死亡时间的推断具有非常关键的社会意义。
一、振动光谱学技术
振动光谱学技术作为一类新型的分析技术,涉及到红外光谱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这类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仪器设备造价较低、样本没有破坏性等,这一技术在法医学领域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关于红外光谱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有:(1)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窒息死大鼠的骨骼肌组织、心肌、脾、肝的光谱变化规律进行观察,从中发现:当大鼠的死亡时间延长时,则不同区域的吸收峰强比值将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骨骼肌组织和心肌的组织峰强相比,肝、脾的组织峰强对大鼠的死亡时间影响更高[2];(2)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环境温度影响下不同组织器官死后不同死亡时间的红外光谱进行采集,结合不同吸收峰的峰强比和传统的数学建模方法,从而拟合相应的回归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死亡时间;(3)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掩埋和暴露状态下人类颅骨死后76至552天的时序性变化进行分析,且将遗传算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结合在一起,从而构建起化学计量学模型,从而更加准确地推断骨骼讲解时间[3]。
关于拉曼光谱技术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有:通过拉曼光谱技术对人类血痕形成0至7天的时序性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人体死后离体肝、肾的时序性拉曼光谱变化进行分析,从中可知通过分析组织细胞中的DNA含量变化,能够较好的推断死亡时间。
二、胸骨骨髓脂质含量变化
关于胸骨骨髓脂质含量变化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为:通过对新鲜尸体的骨髓若干进行提取,将之放置到温度为32℃、湿度85%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按分别放置1至9天,在各天的固定时间取出各组的胸骨柄段进行相应的病理切片分析,经研究发现:对照组中胸骨骨髓细胞排列紧密,能够看到少量的散在骨小梁结构,及发育中的血细胞胞核的颜色为深蓝色,胞浆的颜色为粉红色,且能够清楚的看到边界,形态规则;而实验组中,在1至2天骨髓细胞没有显然的变化;第3天时骨髓细胞轮廓渐渐模糊,但细胞间的接线依然模糊,有的细胞核溶解,一些细胞核颜色加深,且脂肪细胞边界模糊;在4至6天时,大多数骨髓细胞失去正常结构,已溶解了细胞核,无法看到残存的胞质,脂肪细胞胞质进行融合,从而产生一个巨大的空泡状结构;在7至9天时,已无法看到正常的骨髓细胞结构,但能够看到残留的结缔组织;从而可知,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脂质含量将会随之下降[4]。
三、核酸成分降解
关于核酸成分降解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为:(1)借助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来仔细观察大鼠死后脑细胞DNA的变化,能够了解到大鼠的早期死亡时间和大鼠脑细胞DNA降解速率变现为线性关系,由此可以推断出核酸成分降解可能作为精确推断死亡时间的辅助手段;(2)借助RT-PCR方法、凝胶图像分析技术,对18srRNA和GAPDHmRNA的含量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到SD大鼠死后2天时,大鼠脑组织中的GAPDHmRNA降解不明显,然而在3至7天时,大鼠脑组织中的GAPDHmRNA降解明显增加,当温度升高时,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降解速度,但18srRNA降解缓慢,降解速度不受温度的影响;(3)借助RRT-PCR技术,对死后不同时间大鼠视网膜细胞的Rpl4mRNA、β-actin、Pgkl水平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到28小时内,当死亡时间延长时,大鼠这三项指标水平会随之下降,大鼠死后视网膜细胞mRNA的含量会逐渐降解[5]。
四、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和蛋白组学
关于代谢组学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为:借助液相色谱-质谱法对大鼠死后1天和2天时肝组织的代谢物变化进行检测,从中获取15种与死亡时间有关的标志物;借助气相层分析-质谱联用技术,对大鼠血浆的代谢组学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死亡时间推进时,则有26种代谢物会逐渐增加;还可借助该技术来对大鼠血浆进行分析,筛选出25种代谢指标,从而构建起推断死亡时间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6]。
关于脂质组学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为:通过对猪的尸蜡模型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死亡时间推进时,则尸蜡内的脂肪酸种类会出现改变;借助串联质谱法来对人体死后骨骼肌内的脂质变化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当死亡时间推进时,则长链脂肪酸和磷脂含量会随之减少;通过提取嗜尸性昆虫的蛹壳角质层,经过相应分析后发现:样本的新鲜程度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氢化物和脂肪酸乙酯类化合物。
关于蛋白组学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为:借助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详细分析大鼠脑部不同功能区,并对大鼠死后不同时间点蛋白指纹图谱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借助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死后组织中蛋白质组时序性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了解到:在不同死亡时间分组中,质谱图在相对峰强、出峰数目及峰位方面具有较大的区别。
五、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
在死亡时间推断中,人们开始逐渐应用遗传物质的特异性序列,通过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的研究,能够获取到时序性降解最为规律的mRNA或是DNA,以此来构建可推断死亡时间的数学模型。关于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为:通过对小鼠与斑马鱼上百个上调基因的死后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再借助基因计量法低检测结构进行校准,从中筛选出1063个明显上调基因,并加以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基因的建模参数,然后加以相关运算,从而可得:相较于单个基因转录物,基因转录组能够更好地推断死亡时间[7]。借助mRNA完整性系统对全基因组与基因特异性mRNA的完整性进行充分评估,从而可得:死后尸体组织中一些RNA碎片3’偏移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表达谱,且该推断方法能够对不同mRNA降解水平的样本进行较好的识别。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死亡时间推断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因为死亡时间推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判断难度较大,给法医病理学专家的相关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上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法医学领域中出现了更多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也大大提高了死亡时间推断的准确性。但是人体死亡后机体变化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这就大大影响到死亡时间推断的准确性。基于此,人们需要积极研究更为先进和效果更优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
参考文献:
[1]杜铁帅,孟西麦蒙,叶星,涂春艳,金恺迪,陈邵文,刘宁国,谢建辉,沈忆文.代谢组学技术在法医病理学中的研究进展[J].法医学杂志,2020,36(03):347-353.
[2]王卉,马剑龙,田露,李文灿,王静致远,肖碧,马开军,陈龙.大鼠骨骼肌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内参基因筛选[J].中国法医学杂志,2020,35(03):265-268+273.
[3]黄娇,周圆圆,邓恺飞,罗仪文,孙其然,李周儒,黄平,张吉,蔡红星.大鼠死后皮肤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J].法医学杂志,2020,36(02):187-191.
[4]李明杰,王杰,夏冰,李竹,刘江金,张桥军,汪家文,万昌武.硬脑膜厚度及生物力学参数时序性变化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J].法医学杂志,2020,36(02):199-203.
[5]董其兵,许荣河,方俊杰.多种信息综合推断死亡时间1例[J].法医学杂志,2019,35(04):485-486.
[6]郭方超,徐应淑.法医病理学死亡时间的推断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6,43(21):94+98.
[7]刘绍松.法医病理学死亡原因与死亡时间策略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7(08):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