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的逻辑性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2期   作者:潘文韬1 王有鹏2
[导读] 中医诞生于农耕文明,不同于西医的发展方式,但它有自己独特的底层逻辑,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与人类共生的关系。
        潘文韬1             王有鹏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中医诞生于农耕文明,不同于西医的发展方式,但它有自己独特的底层逻辑,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与人类共生的关系。纵观医学史虽然现代西医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医仍有独到优势,中医宝库等待人类的发掘。
【关键词】:中医;底层逻辑;医学史;共生;


           中医诞生的土壤是农耕文明,先民自然而然的选取生活中见到的动物,植物,矿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法适应环境的先民被淘汰了,而善于利用工具的先民由于客观的优势逐渐繁衍,草药作为工具之一代代相传,草药帮助先民解决生活中的病痛,而没有草药的族群由于缺乏优势繁衍速度减慢,而且随着知识的传播性,先民逐渐与草药形成伴生关系,个人觉得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底层逻辑之一,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在远古时代先民主要依靠打猎为生,而随着农耕文明的出现,由于单位亩产和稳定性等优势,先民逐渐适应了和作物的共生【1】,而从某种角度来讲,稻谷等作物也可以看做一种强大的草药治愈了伴随人类至今的“疾病
”——“饥饿”
           药物的最终目标是维持人体的稳态,而草药伴随先民多年,本身已经逐渐演变为稳态的一部分,即使将来通过基因编辑,人类变成一种全新的物种,人类基因密码在漫长演化史中与草药的羁绊却依然存在,草药依旧可以通过帮助人们维持稳态而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生活。
           而进入现代,医学的进展虽然具有独立性但是仍与外部环境密切相连,中国的中医并没有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主动选择革新,再加上时局动荡,即使有像王清任,张锡纯这样的中医大家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仍然无法彻底改变中医现状,无法带领中医走向现代化。而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干预,西医伴随着洋枪洋炮走进了国门,伴随着国耻的是西医迎来了跨时代的成就——抗生素。效果快速,方便,快捷,高效,理论清晰。西医迅速打开了国门,国内掀起数次灭亡中医的运动,封建主义的中医在资本主义的西医的压迫下生存空间急剧缩小,直到后来逐渐兴起中医的现代化,组建现代中医院校,现代中医医院,再到后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看做中医的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医在过去由于客观实际的限制,无法对人体进行深入研究,而作为一种技术出现,钻研的自然是如何保证吃药后有效果,而钻研的客观行为是总结前人的经验,领悟中药治病的规律,中医作为一门技术而言效果可见,而中医作为一门学科而言论点,论据模糊,治疗的过程中医生的主观意识影响极大。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完善,而“道”是不会改变的,中医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客观规律,但是中医理论往往蕴含着哲学色彩,中医的理论往往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如果用一个中医理论解决了问题,相当于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证明了这个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证明了方向的正确,而如果没有解决问题则代表着你对中医理论理解有误,中医理论本身并不会因为个人的错误而被批为错误。

例如“痰”这一概念,最初指的是人体分泌的痰液,而伴随着祛痰药应用范围的扩大,便提出了“无形之痰”、“百病皆由痰作祟”的概念,中医概念逐渐泛化、模糊化、哲学化,技术不断深入,但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注重可证伪,而中医理论无法可证伪,但是中医方剂的疗效是可以系统化,规范化的阐述出来的,中医现代化的前景是光明的。
           中医理论不会因为个人的错误而被批为错误,在提出的同时甚至冠以“黄帝”之名以标榜其不可更改性,比如《黄帝内经》,随之而来的是无人有资格质疑或推进中医理论的发展,只能通过思辨精神提高诊疗技术,与此同时伴随的是技术革新的缓慢,中医先辈呕心沥血的将中医理论完善后,知识存量的巨大进一步加剧了改变的难度,少数天才的火花将技术推上新台阶后,理论的停滞不前则导致前进的方向只剩下模仿先辈然后期许在临床实践中得以融会贯通,直到中医现代化的到来中医才得以在实验的帮助下加快研究速度,而诵读经典仍然是体悟中医先辈经验的主要方式之一。
           西医取得主流地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打个比方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作为一门外来学术体系,先天上打破了旧有的医疗生态,加上客观上对疾病更加条理清晰,时值战乱年代抗生素和外科手术在中医薄弱环节取得压倒性优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接受西方知识的上层权贵逐渐接纳西药和西医,西医逐渐自上至下在中国迅速传播。
           值得思索的是为什么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没有长出像抗生素、外科手术这样的成果呢?比如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的效果,柳树皮中就含有水杨酸,而古代中医就曾以柳树皮入药,煎汤治疗疾病,但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产物。第一、化学学科已经发展到足够的高度,能解构出药物的具体成分,而且能够工业化生产提纯出成品。第二、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保证足够多的人才从事相关性研究。第三、与药品相对应的是药厂成熟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和创新。而古代中医则要独自完成传承,医学研究,甚至有时需要自己完成药品的加工。这背后则意味着西医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工业化解放的劳动力投身于医学研究的各个环节,而医学在产业化后形成各种规范进一步促使医学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而随着产业化产生的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往的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就像水杨酸和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一样,是在前人的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而中医药就是这样一座宝库,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
           除了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优势外,原始的西医并没有比中医有什么显著优势,根据记载持续一段时间西方人曾用木乃伊粉末治疗割伤和擦伤(医学史)希波克拉底和阿斯克勒庇俄斯两位西医历史中的代表人物都相信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一句话,先用草药,后用刀子”很长一段时间西医同样处于蒙昧时代,无法从本质上认识疾病,比如希波克拉底提出了著名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黏液、黄胆、黑胆四种体液组成【2】。直到文艺复兴西医才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刚刚经历了黑死病的洗礼,人们迫切的寻求对疾病更深入的认识,破除愚昧,将对疾病诠释的权利从“神”的手里夺过来,安德烈·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的人体的构造于1543年出版,改变了西方关于人体结构的旧观念。自十六世纪以来,解剖学研究成了西方医学的奠基石。17世纪威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从而改变了对心跳、脉搏和血液流动的看法。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第一种抗生素。自文艺复兴以来西医伴随着工业文明迅速发展逐渐发展为今天的现代医学。而中医虽然在微观层面诠释人体活动上有不足,但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从宏观的角度从未停止对治疗疾病的探索,时值新冠肺炎蔓延时期,在中医的参与下中国的疫情防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足以证明中医的可取之处。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
【2】洛伊斯N.玛格纳,医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