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3期   作者:秦金霞
[导读] 针对中药不良反应,分析应用临床药学的效果和价值。
        秦金霞
        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目的 针对中药不良反应,分析应用临床药学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择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1000例中药用药案例,对比两个时间段内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临床药学干预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服用中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概率。并且通过中药注射剂的方式相比较其他类型的中药药剂,不良反应率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要不良反应产生率,临床药学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促进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临床药学;减少;中药不良反应
        1 引言
        中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性温和,不良反应少,过去常被认为是无副作用、纯天然性的药物。然而随着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由中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也不断增加,如2006年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2008年的双黄连注射液事件等,均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上述现状提示临床开展药学服务对中药使用情况进行干预已势在必行。我院应用临床药学已有较长时间,本次研究对临床药学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共选择了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各1000例。其中,男423例,女577例,年龄19~75岁,平均(51.2±1.9)岁。并选择了中药用药案患者1000例,男431例,女569例,年龄18~77岁,平均(50.8±2.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方法
        对于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对这些事件中患者的年龄、性别、检测报告、病例等进行整理,着重分析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用药的种类以及给药方式等。对于医院各部门使用中药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率,从而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管理问题的原因,并且给予合理的处理对策。
        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有关于计数方面的数据进行χ2(%)检验,有关于计量方面的数据进行t检测,当分析后发现P<0.05,则该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 结果
        3.1 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前后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前后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尸<0.05)。


        3.2 发生中药不良反应使用中药剂型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药学干预前,36例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中,使用中药剂型的分布情况为:注射剂18例(50.0%)、片剂7例(19.4%)、丸剂8例(22.2%)、胶囊剂1例(2.8%)、乳剂1例(2.8%)、凝胶剂1例(2.8%)、其他1(2.8%),临床医学干预后,15例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中,使用中药剂型的分布情况为:注射剂7例(46.7%)、片剂2例(13.3%)、丸剂4例(26.7%)、胶囊剂2例(13.3%)、乳剂0例(0%)、凝胶剂0例(0%)、其他0(0%)。从上述数据就可以发现,相比较应用其他剂型的患者来说,应用中药注射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明显要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临床药学干预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有明显降低。
        4 讨论
        随着国家对中医中药方面越来越重视,中药制剂、中成药在医院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药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药剂科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当下,医院药剂科中药不良反应事件较多,导致使用中药过程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也较多,具体包括中药使用、配伍、操作等方面不当等。中药不良反应检测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管理不良反应事件,在对众多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监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并逐步改善,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减少中药不良反应时间的发生。
        随着国家对中医中药方面越来越重视,中药制剂、中成药在医院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药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药临床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科研,不断加强学习,提供大量有效的临床数据,促进中药不良反应研究逐渐深入,有效促进中药合理用药、规范管理,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由此说明,医院药剂科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完善程度较低,应当予以改善。以下将从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第一,信息记录不规范。在医院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应当硬性规定将患者的各种信息、检测报告等进行全面记录,避免出现不完善的情况,尤其是诊断过程中的相关记录。第二,科室间联动性差。对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各个科室都应该予以重视。对于患者的用药种类、次数、事件、病史等方面都应该及时记录并确认,避免药剂科工作人员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产生阻碍,科室之间加强联动性,以便保证产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信息能够顺利上传。第三,院方重视度不够。从药剂科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来看,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监管问题的原因还是工作人员缺乏重视,有些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主义。对于以上分析所得的问题,应该进行积极的改善,以下是相对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第一,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对于不良反应方面,我国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如果药剂科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那么就应该依照相应的管理办法,工作人员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接受一定的行政处罚。第二,加强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度。不仅院方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度,而且还要落实到各个科室。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使各个科室之间联动起来,以便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效力。第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管理,还需要药剂科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院方应该积极地组织药剂科工作人员对相关的业务知识进行学习,使其能够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第四,完善监管制度。医院药剂科应该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对历体制进行优化改革,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工作,最终达到医院整体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目的。中药的用药应当十分严格,在用药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中药原则,并且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的剂量、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从而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综上所述,利用临床药学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在服用中药时出现的副作用,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尽可能降低,并且促进用药安全性的提高,促进用药合理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且,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对于临床药物采取妥善的干预措施,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非常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立东,杨川.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其发展现状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7,4(06):197-198.
        [2]任壮.中药临床药学乘势而起[N]. 中国中医药报,2016-12-08(005).
        [3]李英萍.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9):179-180.
        [4]王旭颖.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价值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4):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