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于晓丽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1月   作者:于晓丽
[导读]

于晓丽     乳山市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  乳山  26450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51(2017)01-0161-01

        众所周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与认识是交替发展的,并最终导致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数学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有显性的知识内容,也有隐性的德育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与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把数学的掌握与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恰当地联系起来;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以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在教学中自然适时、适量渗透。根据平时的教学,下面对此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进行直接渗透
        数学教材中德育内容隐含在题目、图片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等,需要教师加以挖掘和探讨。具体的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
        1、通过悠久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在数学领域里也同样居世界前列。教学中利用形象生动的图表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及古老悠久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形象具体的教育。如教材中通过数据介绍祖国领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河流的长短,来说明祖国的伟大;通过数据介绍气温高低,速度的快慢,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用数字变化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有关史料如祖冲之圆周率的介绍,让学生想到我国数学发展的辉煌成就等,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挖掘蕴含的美学因素,培养审美情趣
        在现实世界中数学和美学是共同基础,即数中有美,美中有数。数学美的主要特点是有序性、简明性、对称性和统一性。数学美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物之中,体现着自然美和形式美。数学的美客观存在于教学的各个角落,有时蕴藏在公式、定理、法则的背后,有时呈现在数形表面。如司空见惯的图形――圆,其中周长和半径间有着异常简洁和谐的关系;再如蜂房从正面看,它由一些正方形组成,整齐地排列,已令人惊奇,更有趣的是底部,由三个全等菱形拼起来,而整个蜂巢就是由两排这样的蜂房底部与底部相嵌接而构成。不仅牢固美观,而且最省材料,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鉴赏美,体会数学美,不仅能陶治学生的思想情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严谨的逻辑性,完善个性品格
        数学的严密推理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稍有马虎就会导致严重错误,我们应从数学本身的严谨性出发实施数学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缜密的作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逐步完善个性品质,避免在将来的工作中因小的差错,给国家集体个人带来重大损失。
        二、结合课堂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随机渗透
        1、抓契机,做到及时赏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如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反之屡遭失败,就可能引起孩子对该门课程的憎恶。可见,成功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多么重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赏识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阶梯。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如相貌、力气、智商等。许多家长都喜欢夸孩子聪明、漂亮,这样的表扬、赏识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为孩子都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发展自己的。我们应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有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讲“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采取这样与别人的比较作为赏识,容易使孩子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的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后,都要用“真乖”、“好孩子”、“真聪明”的表扬个不停,其实,这样廉价的表扬也会使孩子产生虚荣、自负、骄傲的心理。我们的一些教师经过许多的学习,抛弃了“惩罚”等手段,开始想方设法去发展、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有的老师在写评语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去寻找最美好的词夸奖和称赞学生,而在提到学生的缺点时,就会一百个小心,什么“如果…就更好了”,什么“你要是…,老师就更喜欢你了”,诸如此类,这样的赏识可说走入误区。正确的赏识应该做到两点:(1)要细心的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的说出孩子的优点,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艰苦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夸奖孩子。(2)赏识表扬要及时。家长、老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进步。
        2、把握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
        由于年龄特征所致,初中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中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而学生兴趣浓厚、注意集中之时,正是用情感感染学生的良机,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自然就受到教育。
        总之,只有做到渗透有心,渗透得法,才能使德育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