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刘东
[导读] 回归生活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是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刘东   蓬安县金溪镇万和小学校  四川  蓬安  637800
【摘要】回归生活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是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联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044-01

        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套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而教师又大都停留在忠实地教“教科书”,这就是最终导致数学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建构主义认为,数学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就迈出第一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的作用真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发现的数学问题。如,桌子问题,一张方桌,砍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又如,小张卖鸡蛋,一篮鸡蛋,第一个人来买走一半,小张再送他一个。第二个人又买走一半,小张又送他一个鸡蛋。第三个人又买一半的鸡蛋,小张再送他一个。第四个人来买一半,小张再送他一个,鸡蛋正好买完!小张总共有几个鸡蛋?
        二、在生活中捕捉数学素材
        教师在数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又如,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三、再现数学运用的生活情景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在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自已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四、去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就由此提出,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学以到处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单元结束或学期结束时,学生对整个单元、整节知识、整册知识掌握得怎样?如何进行综合训练?这历来是教师头痛的问题。大多的方法就是出卷子考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必然生厌。如果教师在些时联系生活,带学生走进生活,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用学生心理的理想来联系数学知识,进行训练,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