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罗巧玲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期   作者:罗巧玲
[导读] 语感是近年来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之一,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语文知识,而是运用语言文学,即语感能力。教师应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阅读教学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多加实践,把握语调,进行深层分析,在教学中导入情感,营造良好氛围,从整体上认知,仔细品味文章,进行必要的听说训练,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罗巧玲     衡南县鸡笼联合学校鸡笼街校区
【摘要】语感是近年来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之一,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语文知识,而是运用语言文学,即语感能力。教师应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从阅读教学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多加实践,把握语调,进行深层分析,在教学中导入情感,营造良好氛围,从整体上认知,仔细品味文章,进行必要的听说训练,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193-01

        近几年来,语文界掀起了一股语感探索热,常有些研讨争鸣性质的文章见诸于刊物上。可见,语感是近年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之一,语感的概念是什么?目前,语文学术界对此认识不一,就阅读所及,归纳起来:“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是一种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重要的概念,而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认同和理解,在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那里,语感作为一种心理语言学概念,强调发挥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进而使语感上升为一种教学思想(语感教学论)。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教学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教学”这一话题。
        一、在情境中实现语感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用的情境是范读情境。对于一些比较适合朗读的文本,我会搜集名家范读的音视频,或者发挥自己的特长用摄录设备亲自制作范读视频,或者自己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从而有效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而又准确地把握语音、语调、节奏、轻重缓急,等等。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不断朗读实现内化,从而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例如在教授《月亮圆圆》时,我为学生们亲自进行了朗读示范,在读到“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时,我一边做动作一边加快了语速,学生们也跟着紧张起来,他们有的轻声跟着范读,很快就感受到了鱼儿吓得逃开时的心情,在朗读时自然就会将这种感受进行迁移,进而实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又如我们可以设计可以移动的影像视频情境,让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的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并体会文本的意蕴,挖掘文本的内涵和意义。如在教授《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典型的火烧云的影像资料。学生们边观看边朗读,从而发现了作家用自己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描述了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这也激发了他们多次朗读的欲望,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感受到了文本语言的音乐美,最终在情境中实现语感熏陶。



        二、在材料诵读中激发语感
        诵读是最古老的一种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宜的诵读材料,进行诵读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歌,精美而又短小的散文等,让学生诵读。这些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大都内容浅显而又富有节奏感,让低年级的小学生大量诵读这些文本,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积累,培养他们对诵读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进而为激发他们的语感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授《海滨仲夏夜》这篇文章中,我先让他们找出文中描写的精彩的地方,有的学生找出了描绘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语句,并摘抄了下来。学生们在反复的抑扬顿挫地诵读中,品悟文字的韵味,使他们自主发现了如此写的妙处,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语感。又如在学习《匆匆》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们通过多次诵读来体会时光老人那匆匆的脚步,第一步初读,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具体操作:学生们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读的时候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音量,有的学生选择用小声读,用他的声音读给自己的耳朵听,从而使文字有了丰富的“表情”[2]。第二步让学生让学生再次轻声地读课文,认真地读每一句话,发现有感动的句子,就用笔画下来,让他们在边读边做标记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为培养语感创造有利条件。实践证明,诵读是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从而提升他们语感的有效方法。
        三、在思維拓展中丰富语感
        我们还可以在思维拓展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如在教授《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时,除了多次诵读外,我还让他们通过精读课文的方式,在思维拓展中培养语感。通过精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的想法。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文章开头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描绘春景,表达了自己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留念。正所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可我们的日子哪儿去了呢?再比如,作者最后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最后在精读的基础上,我邀请学生们再读课文,他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再一次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的无奈和惋惜。
        为了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直观感受能力,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情境的熏陶下提升语感;诵读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提升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恰切的文本,推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语感的丰富。在今后的工作,我将更加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最终让他们学会准确把握语言的节奏和语气,读出自己应有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刘文梅.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4(12):80.
[2]张艳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