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浸润的地理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期   作者:胡晓炜
[导读] 地理教材中浸润的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合作意识、灾害意识、创新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和人生态度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浸润的完美结合。

胡晓炜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
【摘要】地理教材中浸润的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合作意识、灾害意识、创新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和人生态度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浸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德育浸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187-01

        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初中地理是一门小学科,部分教师及学生忽视地理知识,致使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不高,让教师在其中浸润德育,更成为空谈。针对以上情况,初中地理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即以德育为初中地理教学的着力点,采用有趣的地理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德育的熏陶下,全身心地投入地理学习过程中,促进地理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双向提升,获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成果。
        1 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浸润
        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浸润是德育的重要方式。初中地理教师应结合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德育实施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秀美风光,也可以颂扬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学习“中国的疆域”一节时,让学生知道中国疆域辽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解中国的地形、河流和湖泊等知识点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山河的壮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通过讲述“中国在世界中”一节,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点燃他们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适度的法制教育。例如,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漫画、图片等,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寻找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危害和解决办法。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排废水等都会给自然带来无法逆转的危害,国家应当立法加以制止。我们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另外,初中地理教师应结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道德行为能真正转化为道德素质。抓好“三观”教育,最主要的是结合人类“资源、环境、发展”等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如在讲授“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的“人口、粮食与环境”相关内容时,让学生了解由于部分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等,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自然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让学生知道只有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生活切入,了解环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地理教师可切入学生熟知的场景开展地理教学,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心理距离,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初中地理教师应适时融入社会责任理念,让学生更全面和立体地掌握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概况,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鼓励他们将这些措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讲授“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着手,适当提升学生看问题的高度,从而以小见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眼。第一,巧借生活情境,使学生建立与初中地理知识的连接。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汽车单双号限行的生活实例,引导性地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第二,实施引导。教师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学生的认知及地理知识的难度,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第三,展示探究成果。在大部分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探究成果。小萧积极举手说:“我国近几年出现的雾霾严重状况,究其原因是空气中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我们应在熟知背景和原因的条件下,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数量,推行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多乘坐公共汽车。”初中地理教师应从生活切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措施,进行自我约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初中地理德育教学的质量。
        3 开展初中地理课外活动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来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借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了解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浸润。学生可以经常参加到当地社区慰问老人的活动,通过向爷爷奶奶们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我们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学会尊重各民族习惯,树立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意识。这些是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时领略不到的。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较有趣的地理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如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并将所见所闻用视频、图片或PPT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用地理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的心理品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主体不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当前,我国的教学改革正向深处迈进,新课标适时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应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应浸润思想道德素质及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我们身为人师,应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积极开发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之浸润的日常教学中,涵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