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育思想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期   作者:李强
[导读] 文章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育思想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遵循生活化教育思想设计课堂导入、讲解知识点、模拟生活场景、设计课后作业,取得良好效果,将教科书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仅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课堂参与度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在生活化教育理念下,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受益者。

李强    四川叙永县落卜镇新华村小学  四川  泸州  646400
【摘要】文章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育思想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遵循生活化教育思想设计课堂导入、讲解知识点、模拟生活场景、设计课后作业,取得良好效果,将教科书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仅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课堂参与度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在生活化教育理念下,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受益者。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186-01

        前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促进学生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应用实践,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践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必须要加强生活化教学。本文就生活化教育思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展开探究。
        一、生活化教育思想的渗透意义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能力相对来说也十分薄弱,所以教学必须浅显易懂。若是在课堂上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难以理解教科书上的内容和知识,更无法实现“学以致用”。渗透生活化教育思想,将教科书上学生原本不感兴趣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亲切感,这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1]。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因为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论性过强而难以理解,但是教师渗透讲述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件,或者将教学内容模拟成形象直观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仅可以让教学气氛更加活跃,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消化,这对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有重要意义[2]。
        二、生活化教育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基于生活化教育设计课堂导入,唤醒学生的兴致
        激趣、引导,这是课堂导入的主要价值,而趣味、简洁,这是课堂导入需要遵守的原则。基于此,借助生活元素设计课堂导入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课间活动,突然看到熟悉而又亲切的场面,或者听到熟悉而又亲切的话题,注意力会快速集中起来,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状态[3]。因此,教师应基于生活化教育设计课堂导入,从而唤醒学生的兴致。
        例如,在上《说话要算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一个趣味性的小故事《曾子杀猪教子》作为课堂导入,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感悟,从而引入主题“说话要算数”。又或者,教师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给学生创设情境如:“张三同学问小李同学借了一本课外书,答应他过一个星期就会还给他,但是一个星期过完了,张三并没有将书还给小李,又过了一个星期,他还没有还,假如你是小李,你今后还会借书给张三同学吗,为什么?”通过这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为学生接下来认真、专注听课打好基础。



        (二)基于生活化教育讲解知识点,促进学生吸收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上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吃力,但是若联系生活场景去剖析,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降低其理解难度,从而促进学生吸收知识[4]。因此,在讲解教科书上的知识点时,教师应尽可能用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遇到、接触到的生活元素代替,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上《大家排好队》一课时,由于大多数小学生在生活中坐过公交车,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场景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假如在18路公交车站台上有很多人等18路公交车,当18路车到了之后,人们一窝蜂地涌上去,挤在一起,会出现什么后果?”要求学生围绕这一场景进行讨论,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回答:“这样会让场面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回答:“这样会耽误时间,导致公交车在后面的站台都会晚点。”有的学生回答:“这样很容易让乘客受伤,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老爷爷老奶奶。”结合学生给的答案,教师再综合分析排队的好处以及不排队可能造成的危害。相较于直接给学生讲述排队的重要性,这种利用坐公交车的生活场景进行讲解的方式更容易学生理解和消化教科书上的知识。
        (三)基于生活化教育模拟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演欲望,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学习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上《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商场”,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物品,如学习用具、零食、饮料等,以此作为商品,然后让学生扮演顾客,在“商场”中挑选东西并购买。结合这个生活场景,教师指导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认真观察产品的包装,尤其是食物类的产品,要密切观察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安全标志、保质期等信息,还要查看商品的配料、生产厂家等信息。这样的模拟场景既让学生理解了购买东西的学问,还让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并且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能力、意识也得到增强。
        (四)基于生活化教育设计课后作业,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布置课后作业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生活教育理念下,教师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作业的设计,可以在促进学生吸收教科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上《这些事情我来做》这节课后,给学生布置做家务活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活,这样的课后作业既能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并吸收教科书上的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家庭责任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回归生活化是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驱动力,然而,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回归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深入探索、研究。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应基于生活化教育设计课堂导入、讲解知识点、模拟生活场景、设计课后作业,让教科书知识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振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0(81):121-122.
[2]杨颖彬.让教育融入生活 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初探[J].新课程,2020(36):140-141.
[3]郑术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实践——评《小学道德与法治可以这样教》[J].食品科技,2020(08):311-312.
[4]陆萍红.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J].启迪与智慧(中),2020(08):9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