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政治学习方法上的区别与转变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期   作者:谢俊林
[导读]

谢俊林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北民族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235-01

        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都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们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高校的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任务.但详细探究,它们各有特点,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学思想品德和高中政治课的区别与转变.其基本理论假设是: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即对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取决于该课程教学过程诸环节的相互协调和适应性,取决于教学过程与教育情境正向的相互作用.为了使研究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上海市闸北区若干中学为调研和分析对象.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承担着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的艰巨使命.对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不仅能丰富中等教育有效教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能为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指导教学实践,尤其是本研究对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不仅对任课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而且有助于切实提高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本论文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缘起,从理论上揭示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应然要求与课程实然境遇间的现实张力;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寻求研究的学术前提;探求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这样来构成一整套体系,并且,今年也重新研制并颁布了这两门课新的课程标准,这几门课这样整合,对强化德育课程是非常有利的。而且认为非常必要开设类似于思想政治课这样的德育课程,赞成开设这门课程的师生达到86%点几,而且在这初中三年的课程设置内容:比如:初一(七年级)健康心理教育,初二法制教育,初三社会发展史和国情教育;对这三门课程,初一(七年级)的心理教育,初二的法制,初三的发展史和国情教育也得到了相当的肯定,在这个肯定的过程中,也指出了里面的一些问题,从统计结果和分析的情况来看,总的来讲,特别是学生对跟他们比较接近,跟他们的生活贴得比较紧的内容,他们的喜欢程度就比较高,比如:初一(七年级)的健康心理教育里面的“情绪”、“情趣”等跟他们联系比较紧的他们的喜欢程度就比较高;有些离他们比较远的,比如:“爱国情操”这些内容离他们比较远的。初三中的“依法治国”等相对来对比较抽象,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喜欢的程度就低,初三里面的“发展史”内容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保留“发展史”这个教育是很必要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学生就提出“资本主义”这部分内容显得有些过时了,不能正确的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情况,希望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国情教育的一些内容也比较偏多偏冷,从这些调查的一些情况来看,可以肯定的说,思想政治课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仍需与时俱进,加强这门课程的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通过这些调查研制这门课程标准就有了基本的依据。
        搞清楚这几个课程性质非常重要,这里面有三句话,这三句话也主要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里面的一些的基本表述。


第一句话是“《思想品德》是初中的一门必修课”,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是全体初中学生都必须上的这样一门课程。第二句话是“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课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一门基础课程,我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它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一种公民的课程,当然,它不是一种完全的公民课程,它必竞跟国外的公民课有很大的区别,但它必竞具有某种公民课的这样的一种的性质,而且初中思想品德课比政治课更强调公民教育,当然,通过这门课程就是不是能够完全培育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公民,那也不见得,是不是呀,所以,这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大量的公民教育恐怕还是要通过在学生毕业以后或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或进入大学以后继续进行公民方面的教育。
        第三句话,这“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核心的一门综合课程”这句话应注意几个词“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下面分析这门课的内容构成部分就体会的可能比较深刻一点了。它是综合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这几大学科,把它综合了,整合成为一门新的课程,是这样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课程性质的具体表现。首先,我们看看它的思想性。它的思想性主要表现为: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这里面提到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注意这个词“为指导” 而不是讲里面的基本的观点,当然,我们这门课程有没有涉及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里面的一些重要观点,有,但是表现的并不是那么直接,因为,必竞是初中的学生,但必须要以这个作为指导渗透到里面,而且要注意联系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这种联系也要与时代共进,是一种发展着的社会实际和发展着的学生实际。这是这门课的思想性的表现。
        第二个呢是它的人文性。在课标的研制过程中有些专家提到了人文性这个概念不是很准确,但后来多数专家还是主张作为课程性质人文性这种表述还是可以的,所谓人文性,我们注意:“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程它的人文性的体现,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那么过去呢,确实思想政治不是很注意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管束的比较多而且强调国家意志比较多,突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或思想品德成长的一些规律,不大注意人文素质的培养,那么,现在这门新的思想品德课将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
        第三个是它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过去我们讲思想政治课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老师的上课和学生的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那么,现在新的课程强调它的实践性,那么这个实践性,恐怕主要不是怎么要求强调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怎么样联系实际,而是主要强调学生怎么去参与、怎么去体验、怎么在合作学习,在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这么一个意思,来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四个是综合性。关于综合性,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刚才提到了它是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而且它是强调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它是这些多门学科、多门知识、多种知识的进行整合,下个学期调整后的教材上面更强调这一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