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读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期   作者:于述丽
[导读]
于述丽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258-01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李镇西老师在《教育所思》第四辑“说语论文”中提到的语文教育主张,我反复读这句话,理解其含义: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的艺术。
        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让我悍然。自1993年毕业以来,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成绩一直是年部榜首,自认为我已有了较好的教学方法,自认为我很了解学生、教材、教法……但今天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让我收获满满,思虑多多,感悟多多,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和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中的观点谈谈我的感悟。
        感悟一:语文教学“平等民主”
        什么是语文的“民主”教育?简言之,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这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语文民主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要在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站在民主教育的高度走进学生的心灵,面对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缺少对学生的民主态度,离开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潜能的信任,离开了教育过程中精神与精神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呼应,都不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而只能是“伪教育”。
        “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一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就蕴含的丰富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
        感悟二:语文教学“注重主体”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存在着三类“主体”。阅读理解“主体”是师生双方。文本背后的“主体”是作者。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文本”也是特殊的“主体”,文本是特殊的“主体”,不仅仅是因为其文本是精神承载者,还因为他参与了我们的对话与交流,引导着、影响着、制约着我们的理解。其引导、影响、制约我们理解的中介便是文本。因此,语文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的对话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参与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应体现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的把握,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应注意到对学生注意力的驱动和自主合作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在教会学生一种阅读的态度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领使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学会多角度思维。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具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怎样探究?教师都及时地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的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课堂教学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要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教师的教学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儿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因为对一篇课文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的过程。所以说唯有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充满了互相尊重,互相宽容的民主精神。对一些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的理解。
        感悟三:语文教学应该提倡“多元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一切——教材、教法、测评都是“计划”的,甚至连思想都被“计划”了。我们总习惯于以“树样板”的形式来达到某种精神和行为的统一,这样的语文教学必然会出现“一元化”,教师失去了思想个性。最具有教学个性的学科。每一篇文字兼美的课文,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个性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来。语文课应该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教育上的各种看得见的僵化壁垒正在逐步打破,但精神方面的计划性却是不容易破除的。语文公开课的规范化,模式化,对语文教学个性潜移默化地扼杀了,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便窒息了语文教学的生命。时代呼唤语文教学多样化、多元化。语文教学的“多元化”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高素质。“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样的教师至少应该是真正有“学”有“识”。所谓“学”,就是要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我们教师不妨问问自己,我每天在读书上用了多长时间?所谓“识”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敢想敢创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勇气。语文教师应该拥有一个辽阔而富有个性的精神空间,即应该具备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健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一个目光短浅,心灵封闭,观念保守,思维萎缩的人,又怎能能够培养出下一世纪的中国脊梁?因此我呼喊——语文教学多元化!
        总之,我认为作为今天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知识——见识——胆识——常识,在语文教学路上不断的思考——行动,才会有希望做好语文教育,在教改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坚守良知,回归本色,最好今天的语文教育工作,去迎接明天的太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