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期   作者:于水淼
[导读] 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下,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高效全面发展,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于水淼    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
【摘要】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下,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高效全面发展,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关键词】高效课堂;单位时间;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240-01

        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下,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高效全面发展,全面达成“三维目标”。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培养,也有对史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更有情感的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对这三个方面要进行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成的目标,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三维目标是否科学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应立足于学生,时刻做到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必须重视学情分析。怎样了解学情呢?我的做法是,通过预习让学生把自己已知的、未知的、能知的、想知的写在学习卡片上,收集并加以汇总。据此,我再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从而实现了有的放矢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准确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成功搭建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从而准确定位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是我们成功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能够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从中掌握历史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具有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思维开阔、见解独特、感官敏锐等特点。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给学生的感官以新的刺激,使其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搞清楚哪些知识适合视觉冲击,哪些知识适合听觉感受,哪些知识适合动手实践。此外,问题的设计要巧妙、有深度,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要避免形式花哨走过场。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耳闻目睹、口诵心思,始终保持他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无声无息中自觉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三、“形式”服务于“内容”,不能因追求“形式”而影响“内容”的学习
        三维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为推行高效课堂,有些学校制定了所谓的高效课堂标准,内容中竟有这样的规定:老师连续讲解不能超过5分钟,学生自主活动不得低于35分钟等内容。这样一来,老师们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别的方式来代替讲课,什么辩论会、音乐、诗歌欣赏、诗歌朗诵、影视欣赏等都搬进了历史课堂。笔者认为,这些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与教学内容的协调;二是要注意适度原则。但不管什么内容,节节都要讨论,节节都要用多媒体,未免流入刻板僵化。譬如,有一位老师在讲“祖国的统一大业”这一课时采用了《乡愁》这首诗,这位老师对这首诗的安排真是难以让人接受: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先集体欣赏一遍,然后个别同学朗读一遍,最后在集体诵读一遍,三遍下来再加上这位老师的点评总共用掉了10多分钟,这在45分钟的课堂上让人搞不清是语文课还是历史课。笔者认为,课堂上要不要讲,讲多少应该取决于授课内容,而不能硬性统一规定。比如概念性的东西,难以理解的理论性的内容就要讲的多一些,而对于情感体验方面的内容,就应讲的少,而让学生体验的多一些。总之,课堂学习内容决定学习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而不能让形式左右了内容。
        四、课堂目标、课堂活动与课堂评价应做到协调一致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高效课堂的课堂目标、课堂活动与课堂评价应是协调统一的,但在接触到的课堂案例中笔者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一般三维目标制定的都很具体,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而却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目标;在教学的评价环节往往又反了过来,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没有或很少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没有做到多元化,往往是做几个选择题或材料题,进行简单的讲评了事。因为评价不是最终的目的,评价的作用在于它对同学们的激励促进与导向功能,这样目标、过程与评价相脱节的情况,势必会导致学生又重新回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这明显与高效课堂理念背道而驰,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怪圈。
        总之,想要构建真正的历史高效课堂,就应去掉那些片面追求形式、甚至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彻底纠正轻视历史学科的观念,真正做到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脚踏实地地去研究、实践历史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