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期   作者:刘峙邑
[导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提升思维能力、辅助记忆理解的学习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初中历史是一门知识点较多、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反映初中历史知识点难记、易混淆,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希望可以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刘峙邑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龙池实验中学  湖南  常德  415900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提升思维能力、辅助记忆理解的学习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初中历史是一门知识点较多、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反映初中历史知识点难记、易混淆,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希望可以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027-01

         引言: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出现的时间还很短,不到60年的时间内已经受到教育领域的青睐,这是对思维导图本身价值的肯定。思维导图是一种借助图形、色彩、线条来将抽象的人类思维具体化的工具,能够清晰反映出人类大脑思考的过程,清晰反映出记忆点之间的主次关系、隶属关系。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效果,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发散思维和探究意识,切实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一、思维导图的价值和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建立
         初中历史教材中以单元的形式陈述历史,沿着时间、时代的发展来阐述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不利于教师将跨时代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受阻。而且,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多以陈述性语句来表达,平铺直叙,罗列史实证据,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建立树状或网状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结构更贴近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用思维导图来树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能够有效地展示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二)有利于培养学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由一个个人物、故事组成,它本应当生动有趣,但很多初中生都反映历史是一门无趣、枯燥、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非常有限。究其根本,我们的历史课堂是死板的、教条的,学生们只是在跟着教师记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并未对历史进行思考、探究,自然而然失去了进一步了解历史的兴趣。思维导图的应用推动学生去思考,学生为了制作出更完整、更好的思维导图,就需要去探究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当学习不仅停留记忆时,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科兴趣。学生之间相互比拼思维导图,也能够从竞争的角度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三)帮助教师调整策略
         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在实际教学开展中,想要了解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是比较困难的,常规的卷面考试并不能完整挖掘学生的薄弱和不足。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思维、知识点理解上的不足充分暴露出来,有利于教师把脉,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梳理初中历史知识
         梳理知识是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思维导图价值的最明显体现。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树立,尤其需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由外向内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比如:在“五四运动”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的过程、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等内容,使“五四运动”部分的历史知识点一目了然。又比如: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气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系列课程完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综合单元内的多节课来汇总唐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全过程,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有利于后期复习回忆。思维导图如下:
         图1 思维导图“唐朝从兴起到灭亡”
         (二)提炼学科问题
         在很长一段事件内,我们的历史教学停留在记忆层面,学生只需要记住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历史影响,就能够在考试中拿到相应的分数。但仅仅记住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并不能够达到“以史为鉴”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当通过提炼学科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考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影响。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区别、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两次鸦片战争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影响、清政府的病态、帝国主义对我国人民的压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寻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追根溯源、探究历史的意识和能力。
         结束语: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工作时,一方面要注意树立历史知识点之间的主次、层级、隶属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另一方面要注意提炼历史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度。在这样的引导教学之下,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成果能够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玲.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初中历史知识为例[J].考试周刊,2020,(7):114-116.
[2]王春.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工具应用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000 (003):P.70-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