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更加有趣

发表时间:2020/1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期   作者:钱玲
[导读] 数学是一门富有趣味的课程,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探究数学。要让数学课变得更加有趣,不能固守传统,而要立足学生生活,结合教学需要,从导入、探究、练习等环节优化设计。要切实结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更加有效。

钱玲   昭通市昭阳区第五小学北校区  657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富有趣味的课程,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探究数学。要让数学课变得更加有趣,不能固守传统,而要立足学生生活,结合教学需要,从导入、探究、练习等环节优化设计。要切实结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导入;探究;练习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0-039-01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是无趣的,枯燥无味的。的确,数学所研究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内容相对抽象,也就显得有些单调。同时,结合以往小学数学课来看,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自然会觉得乏味。试想,在枯燥的课堂中,学生又怎会满怀激情?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其实不然,数学是一门富有趣味性的学科,它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在数学课中,要变枯燥为有趣,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主动参与。也唯有如此,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升。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喜欢。
         课堂,是探究知识的殿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课堂却成了教师的“练兵场”,学生不是主角,教师主宰了整堂课。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不太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更多关注的是“我要怎么讲”,学生兴趣不高。提倡激趣导入,即在进入新的知识探究前,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所熟悉的,所喜欢的素材、方式来引入新的内容,让学生有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让学生能饱含激情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通过激趣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为深入探究作铺垫。
         在数学课堂中,导入方式可灵活多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借助活动、话题、情境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如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导入,以导学案方式先引导学生口算:20×30=;80×30=;900×10=;21×20=;88×10=;笔算:24×3=;38×2=;计算后小组汇报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方法,接着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列式(14×12)后问“能不能用之前的方法来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该如何计算?”如此,在复习中调动学生计算的兴趣,顺利引入新知
         二、设问激趣,让学生互动。
         疑而生问,问而知。问,不仅可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背后的答案,也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认知。以往数学课,师讲生听,互动缺失,学生被动授之,兴趣难以激发。提倡以问来激趣,旨在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对知识的构建。同时,在问和答之间,建构其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关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如三年级下“小数大小的比较”中,通过跳高成绩学生知道小强跳1.1米比小林跳0.9米高,此时追问“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究。
         在数学课中,教师切勿吝啬问题,而要注重结合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周长的认识”的教学中,周长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其内涵,要借助活动,用问题来引导。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圆形桌布的周长,此时呈现其它图形,引导学生寻找周长,设问:它的周长在哪里?学生找后说一说,再找数学课本的周长,三角板的周长,设问: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找出它的周长的?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然后设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引导学生描述周长,教师点拨。如此,通过问题而引导学生找、说,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三、趣味活动,让学生参与。
         活动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形式,他们喜欢在玩中学。为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五年级上“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是较为困难的,但在教学中,借助“摸球”游戏,学生则理解起来较为轻松。如对“一定”的理解,在一个袋子里放三个同种颜色的小球,组织学生摸球,活动后引导学生用“一定”或“可能”或“不可能”描述结果,学生在活动中表达,很好地理解了可能性的概念。
         在数学课中,要切实结合教学内容,以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活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此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如三年级上“时、分、秒”中对1分钟的认知,在引导学生探究1分钟和60秒的关系后,组织学生读秒,即看着时钟读秒,体会1分钟的长短。同样,在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科书、课桌的面积进行计算,让学生在做一做中体会所学概念,深化对学习新知的理解,促进其技能的培养。
         四、有趣拓展,让学生实践。
         练习,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练”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用”,如学面积计算,要让学生用公式计算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如分数的学习,要学会用分数来表示生活中的实例。但在应试模式下,数学课的练习设计较为单调,多是让学生完成课后书面练习,实践类、应用的练习较少,练习也就显得枯燥。提倡有趣拓展,就是要在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练习之后,进行实践应用。
         对于小学生,有趣才会有效。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看、听、说、做,在数学课中,切勿磨灭了孩子们的天性,而要转变观念,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以有趣的方式导入,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辅以丰富的活动而让学生参与,课后设计有趣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如此,课堂有趣了,学生喜欢了,愿意参与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升了。
参考文献
[1]杨慧.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法[J].读书文摘.2014(20).
[2].姚佳.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3(73).
[3].游翠梅.创建高效课堂,增强小学数学趣味性[J].新课程导学.2014(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